[僧敲月下门]
僧人夜归,轻轻的敲门,良久,一童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为师父开门,悠长而沉重的吱呀一声,寺院大门开了一条缝,僧人批着一身月色,目光炯炯却形容疲惫,他低声对童子说了一声:回去睡吧。边接过微如跳动的豆子的油灯,转身将大门掩上了。
[僧推月下门]
僧人在月夜里踽踽独行。似盲人不辨昏明,似失聪者对周遭的世界充耳不闻。他喃喃自语,像隔绝于世。神经质的身形姿态与空寂的自然极不协调。不知过了多久,僧人已伫立于寺院门前。他依然低头不顾,伸手推门,门吱呀一声缓缓开启。僧人的身影消失在阴影里面。
[推与敲引发的思维碎片]
鸟宿池边书,僧推月下门。这是诗人贾岛一日寻访好友李凝不得而作的诗《题李凝幽居》中的一句。诗里描绘的大概是夜间,而贾岛寻访好友莫非也是在夜里?晚饭过后,散步前往,边走边吟,为昨日的诗句冥思苦想,念念有词,路人见之,皆相与窃窃,甚至有熟悉者低语:这不正是那位“狂发吟如哭,愁来作似禅”的诗人贾岛吗!低头苦吟之间已是幽幽的夜色弥漫,贾岛到了好友隐居处,却见柴门紧闭,一片漆黑。不得而返。郁郁心情激发了诗情,贾岛当即吟出这首《题李凝幽居》。只可惜对诗人贾岛了解不多,联想到这里无法再继续下去,更无法将韩愈与贾岛相遇的故事接续下去。因为无法解释时间与事件之间的矛盾。只好,在这里转移话题,谈谈自己对“推与敲”的胡思乱想。
起初读这一句,以为僧人推的是自己的庙门。直至仔细品读,才发觉自己完全弄错了,僧人推的是朋友之柴门而非自家寺庙门。然而,既然已经误读,不妨借题发挥,谈谈僧人推庙门之“推与敲”之别。
“推敲”有别,在于其意指的人数有异。
推门而入,不需要应门者,或许根本就是孤身一人独居古庙。门不必锁,虚掩而上。那古庙里或许只有青灯一盏,团毡数个,硬木板床,一桌一凳,如此而已。孤独就是僧人的生活常态。对于他来说,夜里白天本没有差别,寒夜里与白日里他有无数的时间进入自己的心灵,与思想对话,与先人佛祖交流。正因为这样,僧人才会深夜里推门回庙。
敲门的僧人会比推门者好过些,至少庙里会有一个静静地守候他的人。为他点上青灯,为他熬夜苦守,或者还会为他端来一盘薄薄的饭菜,偶尔一两句简单的对话,或许只是最简单的问候,却也能穿破寂静的夜,带给人心些许安宁,些许平静。相伴孤灯的滋味,会在同伴的气息中变得冲淡,变得滋润,变得温暖。
贾岛是个孤独的诗人。一生在穷困中度过,年轻时出家做和尚,还俗后做过小官,但也一直与贫寒相伴。一生苦吟的他在推敲之间,相信已对其中“推”与“敲”的感觉体会得更加深刻。
标签: 贾岛 题李凝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