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骆宾王的一些摘抄

非凡网 39 0

2骆宾王强调文学的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性,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是有感而发,表现在他的骈文创作上,既有昂扬壮大的爱国情怀,也有亲人朋友之间的离别相思,也有许多作品是应景之作,但也能切景抒情,表达个人的情感。他的作品受到六朝以来骈文创作的影响,在艺术上有一种程式化的趋势。

  3“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天性颖悟,有十卷诗文传世。其诗以七言歌行见长,多悲愤之词。因他“读书颇存涉猎”,对历史掌故了然于心,融化在诗文中,奇崛警人又自然舒展。他的诗歌世界,既是典故的宝库又有心路的标识。

  4骆宾王的《咏鹅》诗虽然一直被人传诵,妇孺皆知,却知音甚少。由于《全唐诗》在这首诗下注了“七岁时作”几个字,所以人们往往惊叹于作者的年少天才,认为七岁孩童能描画这么一幅生动鲜明的“白鹅戏水图”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不存在什么深意。至多认为“这幅图中鹅的形象既给人一种...

  5骆宾王的书启文都以四六形式作,在内容上主要是求取引荐,其中也有自己对各种事情的观点。在结构形式上,有求于人则往往是先赞后求,反之则先拒后赞,用典繁复而精确,语言华丽,对仗精工,体现了六朝以来骈文余风的影响。

  6骆宾王能够在虚浮纤弱的初唐文坛有所突破,创作出颇具“骨气”的诗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创作中对《楚辞》的自觉接受。对《楚辞》的接受,不仅增强了骆宾王诗歌的情感力量,也丰富了其诗歌的艺术表现。

  6.1在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过程中,卢照邻与骆宾王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卢照邻"端丽不乏风华",古质而有骚语,七言一贯到底,而稍感板滞;骆宾王则三五间杂于七言之中,以赋为诗,叙事代言,不乏创新,然终嫌浮靡,殊少风骨,乃其微瑕。二人的创作实践分别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7.20 0 0年 2月 1 4日某晚报头版头条以《炎陵农民偶遇残诗 ,解开文史千古一谜》为题报道 :年初在炎陵县瓜寮山婆婆仙摩崖发现骆宾王题诗《漫成一首》 ,由于年久剥蚀 ,仅能辨认出三句 :“小家各西东。玉□□八月 ,□□荒野中。”又称 ,检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 ,在该书...

  8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十分丰富多彩,除了抒情、议论、叙事三类常体,尚有游记、书信、书札、笔记、序跋、奏议等各类变体,且皆代有名作传世。其中檄文一枝甚为稀见,流传不广,然因其与战争军事相关,具有特殊魅力,值得我们关注、学习。檄文因战争军事而生,许慎《说文解字》说:“(檄文)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以号召;若有急则插鸡羽而遗之,故谓之檄,言如飞之急也。”指出了军情之急,故而檄者,急也,后世之鸡毛信为急件象征即此之谓。刘勰《文心雕龙》中专门谈到檄文的特征:“檄者,皦(jiǎo清晰、明亮)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以为凡檄文即要把自己的目的、...

  9骆宾王在参加徐敬业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失败之后,下落不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悬案。本文依据有关史料,参考时人的有关论述,考辨骆宾王的下落问题。

  10骆宾王是初唐文坛的四位著名作家之一,幼年即显示出不凡的创作才华,被称为神童。骆宾王自幼接受了传统的封建教育,儒家思想在他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他尚侠义,性豪爽,富有反抗与冒险精神,喜欢替人打抱不平。大约在2 0岁时,骆宾王开始了自己的仕履生涯,晚年因讨伐武则天失败被杀。然而,他的诗文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1从中唐的孟开始,到明代的胡应麟,再到清代的陈熙晋,宋之问与骆宾王在灵隐寺月下联句的"文坛佳话"历久不衰。不论是从宋之问与骆宾王的行年看,还是从他们的人生追求看,这一诗坛"佳话"是不符合实际的人为杜撰。

  12<正> 唐初的文坛上有四个名气很大的青年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后世称之为“初唐四杰”。这四个人虽然很有才气,却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但他们个个都是自视甚高的“狂人”,从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所以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恨恨地说:“王杨卢骆如此浮躁浅露,哪里是当官的料子?杨炯话少一点,大概可以当个县长,其余三个能得好死就算不错的了!”不幸的是这番话果然说中了。四杰当中,只有杨炯一个当到了县长(盈川令),其他人都未得善终——王勃是掉到海里淹死的,死时才27岁;卢照邻一生为病魔所苦,整整10年卧床不起,终于在40岁时投水自杀;

  13<正> 距今一千三百七十多年前,一个七岁小童凭着他那未脱稚气的吟唱:“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迈开了走向“初唐国杰”之列的第一步。骆宾王,从小锐志向学,但也“少负不羁,长逾虚诞”,遨游京洛“重英侠”“贱衣冠”而“好与博徒游”。约三十岁后,先后任奉礼郎和长安主簿等小官,并曾从军西域和西南。因长期不得志,一度隐居。晚年被诬入

  14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身世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在武则天当政时曾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兵败后不知所归。其诗文多散失,可供研究的生平资料也甚缺乏,虽经历代学者努力,探踪寻迹,征引钩沉,然见仁见智,很多看法未获一致,即使某些公认的“定论”,也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15正> 杭州西湖,天下闻名,写于湖畔的无数诗篇无时不在捕捉她那美丽的倩影。然而,我们选择下面的诗例与其说是因为它的审美价值,不如说是因为与它相联系的假定作者的传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诗作能像这首诗如此紧密地关合着作者的命运,甚至可以说是一部生与死的题材。 灵隐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标题和诗中的几个专有名词就将景物展现在一个鲜明的环境中。鹫岭,又叫飞来峰,源于慧理和尚的惊叹

  16王勃与宋之间交游考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杨炯都曾与宋之间过从,且有诗篇传世。四杰中的王勃亦曾与之间交游,《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一王勃《夏日宴宋宅观画障序》云:"宋五官芝庭袭誉,盛文史于三冬......"文中"宋五官"即来之问,有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等诗为证,...

  17讨酒檄《仿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明空檄》晓乙古酿制美酒者,品非高尚,行实无聊。身为一代智者,居然不思正事,苦思冥想,出此歹意。迎合贵族之欲,私图不朽之名。夺民之食,酿造害世之酒,醇香浓郁,刺激偏能惑众。灌官员于沉醉,陷民众于迷离。加以不正世风,为害尤烈...

  18正> 一、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与南是两个对比很鲜明的方位名词,虽在诗中用意各不相同,但终给人对照之感;蝉唱(物)与客思(我)也是两种不同的景况,蝉在窗外唱,客在室内思,物(蝉唱)与我(客思)尚处于两种显不同的境地,物尚是物,我尚是我,物、我尚两立也。 “哪堪去鬓影,来对白头吟。”这一句,是蝉唱(物)已引起了客(我)的注意(物作用于我),而

  19正>聘咦谑逼,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天下”,时人称为“初唐四杰”。四杰的文学功绩在于他们通过大量的诗歌创作,扭转齐梁颓风,为“盛唐之音”的到

  20<正>“诗必盛唐”,这是论诗者传统的观念。相形之下,初唐却是一个备受冷落的时代。初唐诗同样被忽略,更谈不上应有的反响和评价。但实际上,初唐诗是开唐一代诗风,由六朝的统靡华艳、空洞无物向健康向上、雄浑博大发展的至关重要的环节。从太宗君臣到王绩、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以及沈桂期、宋之间等,大都从理论到创作,在性情、声色诸方面为盛唐作了准备,对于诗风的改变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大唐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四百多年来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把人民所渴望的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逐渐变为现实。作为一位英明的开国皇帝,唐太宗深深地懂得“释实

  21骆宾王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是出仕做官,建立功名,同时又崇尚英侠,尊重自我。这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然而当这些不能实现时,他显得忧郁愤懑,并逐渐将视线转向隐逸,向往自然,企图以此来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获取新的人生乐趣。

  22<正> 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为代表的唐代诗歌审美观念的更新,可以说是隋唐时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昔日关陇豪强那令人燥脾的豪雄之风,在一度迷失之后首次在初唐四杰这一代人的理论与创作中复现。这批“知音”、“知己”们鄙弃雕章琢句的繁综浅术、纷绘小才,倡言要“以兹伟鉴,取其雄伯”、“反诸宏博”,自然只有关陇健儿素稔的边塞风光和征战生活才更符合他们那其大如椽的诗笔纵情挥洒、随意施展的需要。那是具有共同的时代群体风格的一代人为之心驰神往热血腾涌的美学意象,其中包孕着新的一代

  23<正> 敛容辞豹尾,缄恨度龙鳞。金细明汉月,玉箸染胡尘。古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颦。唯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

  24一提起“边塞诗”,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盛唐岑参、高适的名作。但是他们的前驱者的拓荒足迹,也是不该淡忘的。初唐骆宾工就是最早踏上从军西域之路的诗人之一。其“晚风连期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夕次偷类津》,“手周炎初尽,边庶q早枯,层阴笼占...

  25论骆宾王诗王增斌初唐四杰的排列次序,依照传统习惯,为“王、杨、卢、骆”。但实际上无论年齿,还是诗歌成就,骆宾王都应该居于四杰之首。他的诗歌,举凡抒情言志、叙事写实、边塞征戍、咏物写景、记游览古、叙别述离、赠寄送答等都有所表现。在艺术上也颇有创造性。本...

  26<正> 史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唐代文学发展史特别是唐诗发展史上重要的诗群。他们不但在创作实践上开创了唐诗“始音”,而且在文学思想上形成了预示唐诗发展方向的新思潮。但长期以来对于四杰文学思想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肯定其批判六朝和“上官体”形式主义文风的水平上。本文将对四杰的文学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以便更合理地评价四杰在唐诗史上的历史地位,更科学地把

标签: 骆宾王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