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岑參邊塞詩《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非凡网 50 0

解讀岑參邊塞詩《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錄詩如下: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釋地名:

  走馬川,川為河道,走馬則迄今尚無明確地理位置,有認為系新疆境內左末河者,有認為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伊塞克湖附近者,還有學者攷證其為今輪臺以西水道瑪納斯河,綜合詩歌所描述,余以為最接近原著當是瑪納斯河。

  輪臺,唐時候輪臺非今日之輪臺,為北庭州屬下轄一縣,今新疆烏魯木齊附近,惜具體位置至今未得確實攷證。

  金山,今阿爾泰山。

  車師,為北庭節度使治所庭州,東漢時車師后王庭所在,今新疆吉木薩爾附近。

  釋背景:

  唐天寶十三年夏秋之交,詩人岑參第二次赴西域,此次之目的地為北庭都護府,在封常清幕中任職支度副使。是年秋季,封常清率部西征,惜此次西征所指不明,有攷證為征播仙,唯缺少史實印證。而岑參為此西征,僅在出師時便向封常清獻詩兩首,其一為本首詩歌,其二為《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釋標題:

  走馬川為地名,上面已有交待;奉送出師西征,是詩題,詩人作此詩之目的,都易理解。唯連接地名與詩題之間一“行”字,當作何解?或有人稱,出征自然需“行”,故當作行走、行動解。此解謬矣。依詩歌之體裁觀之,此“行”顯然有“歌行”之意,“歌行”為初唐時期通過對漢魏六朝樂府詩之改進,並在樂府詩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詩歌體裁(張若虛之《春江花月夜》為此種詩歌體裁之代表作)。若從字面意思看,“歌”、“行”均有樂曲之意,細分之,明代文學家徐師曾《詩體明辨》有解:“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解詩意:

  此邊塞詩最能打動人心者,便是這開始幾句,“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自然環境之描述。雪海,雪原之意,而走馬川便是在這雪海之中,大風勁吹,黃沙莽莽,遮天蔽日。“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一句詩即交待清楚出征時間及地點,接下來繼續頭兩句的環境描述,只不過是距離更近,感受更深,能想像到西征隊伍已經出發走了很遠距離了,天色也從白天轉入黑夜。

  接下來一個轉韻小節突然插入敍述西征之動機與指嚮,“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此處之“匈奴”應做廣義理解,詩人當是泛指西域各少數民族。

  隨后繼續囬到行軍之隊伍中,將軍金甲在身,士卒兵戈相撞,戰馬汗氣蒸騰。然氣候並非有好轉,大風吹過,面如刀割,汗漬成冰,硯台水凝。能在此種環境下行軍作戰之隊伍,不知還有什么無法戰勝。

  最后一句便是詩人之期望了:“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此詩好便好在敍述征戰,卻不談戰鬥場面,而是從惡劣的自然環境入手,以環境來塑造人物,加之詩句豪放自然,處處放射出無所畏懼之精神力量,讀之朗朗入口,氣勢壯觀,節奏有力,激越豪邁,絕對為邊塞詩歌之經典作品。

标签: 王昌龄的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