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在疆版,我就抛砖引玉来八一八古代的边塞诗词吧

非凡网 37 0

  其实这个帖子的由头,是最近又看到金老《白马啸西风》的结尾:可是哈卜拉姆再聪明、再有学问,有一件事却是他不能解答的,因为包罗万有的“可兰经”上也没有答案;如果你深深爱著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甚麽法子?白马带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这部小说简直不像是金庸风格,人物少篇幅短,更像言情而非武侠,结局尤其是低徊婉转一唱三叹,是啊,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白马、西风、江南、杨柳,各是标志性的意象,而作为中国人,我常自豪于中国古典诗词那方块字构建出的意境与音韵之美,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笔下固然多的是杏花烟雨江南的写意温柔,可燕赵悲歌阳光三叠,古诗词里也不乏白马秋风塞北的慷慨壮怀。

  所以,作为一个热爱古典诗词的新疆人,我就来抛砖引玉的八一八边塞诗词吧。由于本人只是随便八卦,水平有限,严谨做学问的请去研究有关专著,在下就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了。

  说到古诗词中的塞外景致,唐代边塞诗当然最著名,但大家最熟悉最上口的,倒是北朝时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民歌描写的是阴山(今内蒙古北部)景色,展现了塞外风光的粗犷浑成之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所以后来金国诗人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之一里写道: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唐代国力昌盛文化繁荣,唐诗更是流芳千载,边塞诗是唐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或雄浑悲壮或沉郁苍凉,名家辈出佳作甚多,仅唐人乐府就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下面就来一首非常出名的,唐代杰出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就足以光耀千古:千载征战不休,多少妻离子散,可是临空俯视边关的,仍是那一轮千年不变的冷月。后两句寄希望于有为的将军,悲叹中不失慷慨之气,却也能体味出一丝含蓄的无奈,被很多人称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不是没有道理的。

  与此诗意境颇相呼应的有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大历年间著名才子,不过,在民间,他的名声更多来自他和名妓霍小玉的八卦,传奇小说中的记载通过戏曲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李益也成为了负心人的代表之一,不过,这个被辜负的霍小玉,可不像崔莺莺那么好脾气和有涵养,不但不很有姿态的来一句“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反而在死前说出了著名的那句“我死之后,必成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其凛冽决绝,当真是爱得刻骨也恨得刻骨。呵呵,跑题了,这首诗是这样的: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中有色有声有情,明月如霜白沙似雪,征人望月闻笛而思念故乡,意境空灵而余韵袅袅,浑然一体却回味无穷,在中唐七绝中,可称名篇。

标签: 王昌龄的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