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诗话 (原创——蓝天絮语第十一篇)

非凡网 87 0

  今年冬天的这场雪,据说近15年来所罕见。望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我忽然想到了梅。记得年少时,在我的家乡,一堵矮墙边上就有一株梅树。隆冬降临,玉龙飞舞,寒风凛冽,却见那株冬梅越发精神,花蕊层叠,朵朵娇艳,如围披着粉红色丝巾的少女,伫立在洁净空旷处,十分素雅。那清丽灵秀的形象,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说到梅,自然就想到诗。

  古代人咏物言志,吟诵最多的,大概就数梅花了。早在南朝,一名叫何逊的诗人就写下过“街霜满路发,映雪拟塞开”的名句。

  对于梅花,嘲花弄月者见其丽;孤峭清高者见其傲;疾世愤俗者见其洁,故千古吟哦不绝。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自号梅花屋主的元朝画家王冕在《墨梅》中的诗句,是赞美梅花高洁的品格。唐朝诗人王维的“来自绮窗前,寒梅著花末”是借梅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宋朝诗人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以“暗香”来衬托如白雪般清丽的梅花的纯洁无暇。同为宋代的诗人王淇则用“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这样的诗句来赞美梅的清闲幽雅的姿态。陈亮更是以“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数传春讯息,不怕雪来藏”来赞美梅花为百花的先声,表达一种乐观的、昂扬的情绪。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咏梅诗最出名的当出自北宋诗人林逋(字和靖)。此人不婚不宦,萧然自适。隐居于孤山梅岭上,放鹤于西湖碧水之间,人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的《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句被人称为“千古绝唱”。自他咏梅一出名,之后诗人们就纷纷咏开梅了。林和靖同代诗评家张言说:“诗之赋梅,唯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歌,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唯姜白石(姜夔)《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把林逋的咏梅诗抬的很高。其实,南宋诗词大家陆游(字放翁)才是真正赋梅第一人。正如屈原爱兰,陶潜爱菊一样,陆游爱梅成瘾。见诸《剑南诗稿》中的咏梅诗,竟有140多首!真可谓“一树梅花一方翁”。

  陆游咏梅,写它“意庄色正知天邪”(《梅花》)、“雪虐风饕愈烈”(《落梅》一)的“高标逸韵”,写它在“冰雪凝严”之际“力斡春回”(《落梅》二)的抗争精神。这些诗的境界自然比林氏咏梅之作高得多。陆游的名作《卜算子?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花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把梅放在层层递进的恶劣环境中,着力渲染了梅花的孤芳自赏,坚贞不屈的品格。这也是作者品格的自我写照。此词被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就梅花报春命意,毛泽东词的境界更为广阔,旨趣更为高远,也不再有“清寒”、“幽独”之态了。

  与陆游同时代女词家李清照也是写梅高手。她在《玉楼春》中写的“红酥肯放琼苞碎”,《渔家傲》里所写“香脸半开娇旖旎”,已经把梅花拟比作满含柔情,娇艳绝伦的美女了。而《诉衷情》中的“更挼残蕊,更撚余香,更得些时”,一连三个迭句,更是把爱梅之心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写梅,自然少不了写雪。古人常把梅与雪配对,凌霜傲雪,相依相映,融诗入画。宋代诗人张谓有一首《早梅》诗是这样写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谿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寒梅似雪又非雪,不是雪偏又疑是雪,既写出梅花的洁白之形,又写出它经冬“早发”之情。实为一笔双馨。流行版《千家诗》里勘印了宋朝诗人卢梅坡《雪梅》诗二首,写得更为有趣。第一首:“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中以梅飘香而送暖,雪六出以知春,把梅与雪为争春而展现的各自特色描绘的活灵活现。第二首:“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好了,这里的雪与梅已经不再为谁先报春争执了。在诗人的笔下。恰似一对相依和谐的情侣,携手并肩去迎春了。

  同样,雪中梅景,在小说散文中也常有所见。如《红楼梦》里描写贾宝玉经过栊翠庵时瞧见的雪色,闻到的梅香;巴金小说《家》中“庭院里的几盆梅花,枝上积了雪,像玉树般美丽”的冬景。皆为文笔精华,这里就不再一一例举了。

  现在,市区已经很少见到梅花了,庭院屋角也被宠物间和别的什么占着。“一寸土地一寸金”,谁还舍得在空地里种梅花呢。便是满目的绿化带,也不见有几树梅花的。真是“此花不与群花比”,这大概就是梅花的“不入俗”吧。随便引用宋代诗人杜小仙的《寒夜》作为此文的结尾:“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明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也许正是因为这梅花的雅洁清高,超尘出俗,瑞雪纷飞的冬天才更显得诗情画意呢。

  (此文原载于2005年2月4日 温州晚报 副刊,博主以“雪傲”署名。)

  (版权独占、请勿抄袭!)

标签: 咏梅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