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藏书]诗画梅花字字香 文/黄岳年

非凡网 53 0

  诗画梅花字字香

  文/黄岳年

  翻书,常常见到关于梅花的诗文画册。按不住附庸风雅的心思,便也凑凑热闹,说说梅花。

  据称,我国现存可考树龄最长的梅花树有两棵,一棵是湖北梅县蔡山上的“晋梅”,传为东晋名僧支遁手植的白梅,岁岁花开二度,已有1600年的高龄了,它的左枝虽已腐朽,却因右侧枝取代主干,形成树冠,迄今依旧苍劲挺秀,生意盎然。另一棵是位于天台山国清寺的“隋梅”,相传是智者大师弟子灌顶法师手植。迄今也有1400余年的历史了,这株古梅倚墙枕卧,荫覆院墙内外,每到春天,仍然是繁花满树,馨香四溢。每年 尚能结果数十斤,和尚往往把它做成罐头。

  唐朝以前,人们不大在诗文中多谈梅花。从诗经到楚辞,到屈原,到汉乐府,到陶渊明的诗歌,似乎很少见到梅花的影子。梅花在上古诗人的的作品中也好像是杳无音信,真有点“无色声香味触法”了。

  北宋的林和靖来了,梅花就有了精神了。梅花,从此走进了诗与画的王国,香了起来。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自从林逋这首《山园小梅》写出后,“疏影”,“暗香”,“半树”,“横枝”这些词就成了诗人笔下咏梅写花的常用词汇。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江湖诗人无论爱梅与否,无不借梅以自重,凡别号及斋馆之名,多带‘梅’字,以求附于雅人。黄大舆至辑诗余为《梅苑》十卷。方回作《瀛奎律髓》,凡咏物俱入著题类,而梅花则自立一类,此倡彼和,沓杂不休,名则耐冷之交,实类附炎之局矣。”宋代从林逋写过梅花以后,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苏轼还把林逋的这首诗,作为范例让儿子苏过学习。诗人们留下的关于林逋梅华的句子则很多,比如“明月孤山处士家”(陶宗仪诗),“潇洒孤山半支春”(赵孟 诗),“幽人自咏孤山雪”(文征明诗)等等,到了以后的明代,诗人王 猗又有“不受尘埃半点浸,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句,这些,都可以印证纪晓岚的说法。

  元朝诗人郭豫亨不仅酷爱梅花,而且凡见古今诗人咏梅佳句,必随手抄录而咏之。积以岁月,他竟把古今诗人的梅花诗句极工巧地配成了二百多首七律诗,集名题为《梅花字字香》,风靡一时。郭豫亨自号梅岩野人,里籍未详。据他自己为《梅花字字香》所写的《自序》,则诗为至大年间所作,书名是依据宋代晏殊词“唱得红梅字字香”的句子而取的。郭豫亨离林和靖生活的时代不远,沾染宋人“唱梅花”的习气,大约也是一种必然。史称宋理宗端年间,张道洽曾作《梅花诗》三百馀首。郭豫亨《梅花字字香》前后二集所收《咏梅》七律诗从数量上看,与张洽的数目大致相等。但是,纪晓岚说“洽诗层见叠出,总不出‘幽香高格,耽寂避喧’之意,描摹窠臼,未免厌观。豫亨则集句为之,又辟新境。且属对颇能工巧,亦胜李龏《翦绡集》之多集绝句。一花一石,时逢佳胜。存备诗家之小品,固亦无不可矣。”评价是很高的。

   在湖南湘潭,有着“一夕梅花得百篇”民间传说,说的是元朝的冯子振与释明本和尚以诗歌诗倡和,将诗作收集整理成一本书《梅花百咏》的故事。子振字海粟,攸州人,官承事郎集贤待制。据湘乡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今古湘乡》一书中记载,冯子振自号“瀛洲客”、“怪怪道人”,是元朝文学家、书法家。近年有史家考证,为湘乡山枣镇洪塘山田村人。释明本姓孙氏,号中峰,钱塘人,居吴山圣水寺,工於吟咏,与赵孟頫友善。民间是这样传说的,有一次,冯子振在观摹著名书画家赵孟兆页画梅时,顿生灵感,诗兴大发,竟即兴执笔,一夜之间写了《忆梅》、《梦梅》、《友梅》等一百首,一直传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后来他将《梅花百咏》送给高僧中峰赏鉴,中峰感受良深,也乘兴唱和一百首咏梅诗。赵孟頫得知后将他们两人的唱和刻印传世,题为《百梅双咏》。冯子振“一夕梅花得百篇”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乡里的百姓还把城关镇叫做“梅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关于《梅花百咏》的记述则与民间传说有所不同:“子振方以文章名一世,意颇轻之,偶孟頫偕明本访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韵诗》,明本一览,走笔和成;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与定交。是编所载七言绝句一百首,即当时所立和者是也。后又附‘春’字韵七律一百首,则仅有明本和章,而子振原倡,已不可复见矣。《宋史·艺文志》载:李綨《梅花百咏》一卷,久佚弗传。又端平中有张道洽者,作《梅花诗》三百馀首,今惟《瀛奎律髓》仅存数首。子振才思奔放,一题衍至百篇,往往能出奇制胜;而明本所和,亦颇琱镂尽致,足以壁垒相当。今明本所著《中峰广录》,虽有传本,而祇有偈颂数十首,不载此诗。而子振著作,则惟《元文类》诸书略见一二,全集久佚无存。此集虽游戏之作,而半爪一鳞,犹可以窥见崖略。其诗别本,互有同异,《东阁梅》一首,中峰和章原阙,而别见於韦德珪集。国朝夏洪基为之订正校刊,颇有依据。今亦并仍之焉。”自然,后者所述或许更可靠些。

  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却不少。收入《四库全书》的《梅花百咏》,除过前面说了的元朝的两位外,还有清代李确用一个月写的七律百首,也名《梅花百咏》,不过,要的到好的评价,可不容易,四库馆臣对这书的评价就不高。

  文士画梅花的历史比咏梅的历史可能稍微要早一点。钱遵王《读书敏求记》中说,“潜溪先生云:‘古人鲜有画梅者,五代滕胜华始写《梅花白鹅图》。而宋赵士雷继之,又作《梅汀落雁图》。厥后邱庆余、徐熙辈,皆傅五彩。仲仁师于起衡之花,光山怒而扫去之,以浓墨点滴成墨花,加以柯枝,俨如疏影横斜于明月之下,逃禅老人杨补之又以水墨涂绢出白葩,尤觉精神雅逸,梅花至是益飘然不群矣。’潜溪详画梅之原如此。”潛溪先生,就是明朝大名鼎鼎的宋濂,有明一代的礼乐制度多出其手。

  这里说到的是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宋伯仁字器之,小字忘机,号雪岩,湖州(今属浙江)人。曾举宏词科。南宋理宗绍定六年,监泰州拼桑鹾场。嘉熙元年,寓居临安,北游淮扬,复卜居临安之西马塍。与高翥、孙惟信等人有交。有《雪岩吟草》、《梅花喜神谱》等传世。事见《雪岩吟草》、《梅花喜神谱》所附自序并跋文。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七四有传。《梅花喜神谱》刻于宋理宗景定年间,作者自称每到梅花开放的时候,“徘徊竹篱茅舍间,满目清霜,满江寒月,谛玩梅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自甲坼以至就实,图形百,各肖其名,系以五言断句。”钱曾以为“颇能传梅之远神”。当年,钱遵王看到此谱的时候,曾经感慨道:“惜乎潜溪未及见之为一评定也。予昔有诗云:‘笛声吹断罗浮月,管领梅华到鬓边’,今观此图,如酒阑梦觉,月落参横,翠鸟啾嘈只余惆怅而已。”

  实际上,南北朝时代就曾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有名的是前述仲仁和尚,他创了墨梅画法,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有一次,他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前面提到的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创造出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代以后,用梅花作画的人就更多了。元代最有名的画梅大家应该是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在圈花方法上,杨补之一笔三顿挫,而王冕改为一笔两顿挫,“钩圈略异杨家法”,梅花如铁线圈成,虽不着颜色,却千朵万蕊、含笑盈枝。王冕的传世名作,是《墨梅图》,画中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写出了梅花的高洁,寄托着孤高傲岸的怀抱。

  王冕的《墨梅》诗也很有名:“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

  郑振铎曾经在杭州收到过一本“未见书”。据他在《书林漫步》中所述,此书是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的《梅史》,作者汪懋孝,字虞卿,大概是一位画家。西谛得到此书的时候,是把它“像头眼似的爱护”着,“珍惜之至”的。西谛说:“关于论画梅的书是‘我道不孤’的。独此《梅史》最为罕见。”《梅史》刻印的特别精妙,刻工叫黄时卿,是一个徽派版画刻工能手。《梅史》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写梅叙论”七则:一原起,二名法,三楷模,四笔墨,五造妙,六师承,七郑重;后面是插图部分,尽态极妍,写尽了梅花的清奇和古拙。西谛说:“今人翻刻古画,于精制的界画,飘拂的衣袂纤丽的蜂蝶,乃至博古、人物均能不失原作的精神,但于翻刻老干嫩枝时,则笔力大弱,仅具形似,少有生气,完全抹煞了‘疏影横斜’的风度。黄时卿刻《梅史》,则刀法极有力,也能表现出画家的本意来。”这里说的是明代关于画梅的书,实际上已经在探讨古代画写梅花书的刻印问题了。

  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誉为“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的南宋状元,一代名臣王十朋曾有《江梅》诗云:“园林尽摇落,冰雪独相宜。 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现在,浙江乐清王十朋第二十六代孙王新棋知道乃祖王十朋在其《梅溪集》中有16首梅花诗,颂尽梅花风骨,就发心搜集历代咏梅诗作,已经收集到诗歌一千六百余首。这大概是搜罗的比较多的梅花诗集了。有这样多的咏梅诗,写梅花的诗人自然少不了,从天子到百姓,从伟大领袖到贩夫走卒,都喜欢梅花,都歌之咏之,大家都在咏梅之作中占有一席地步,梅花,真的是瓣瓣香字字都香。

   2006.4.15.

标签: 梅花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