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和张居正的变法都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晚期两次著名的改革运动,在后世都受到赞誉,但都以失败而结局。这两次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是触及到了部分人的自身利益及观念保守一心维护旧制的地主绅士等阶级的利益,当然其中很多措施都是好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成了与民争利的工具。例如,王安石所颁布的新法富国不惠民,在推行过程中又所用非人,遭受权贵排挤,对百姓也产生不利,其结果也没有达到 “富国强兵”,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而张居正的改革,前期因为皇帝年幼,居正以“首辅”、“帝师”的身份依靠皇权,以改革吏治为突破口推行改革,取得了成功。但是,张居正死后,万历帝开始反对新政,保守势力乘机落井下石,破坏改革;加之张居正生前未培养好强有力的改革继承者,以至他死后改革也就相继而败。
那么,王安石、张居正变法的为什么皇帝都是神宗呢?其实这个里面却是暗藏玄机。
一是,皇帝的谥号。“神宗”不是个好谥号。谥号,是中国古代对皇帝和名臣的盖棺论定,一般来说,文臣以“文正”谥号为最高,武将以“忠武”谥号为最高,皇帝以“高皇帝”、“文皇帝”、“武皇帝”为高。历史上有四位皇帝的庙号为神宗,他们分别是宋神宗赵顼,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西夏神宗李遵顼和大理神宗段智祥。不过在这里说王安石、张居正的变法分别所指的是宋神宗赵顼,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
二是,“神”作为谥号有其深刻的含义。原来是有“民无能名曰神”之说,即定义。那么,“民无能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的功绩伟大得没有办法给他一个称号,“不名一善”的正解是说他所做的伟大的、好的事情大多了,用一个称号根本不足概括其伟大。所以叫神宗的皇帝,貌似在当时是很伟大的实际上神宗庙号是明褒暗贬,”神“字用在庙号中有”功业不足、半道而废“的含义。所以,王安石、张居正变法的两个皇帝都称其为是“神宗”皇帝。
标签: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