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一篇佚作《懿王像赞》及其手迹
柳哲
笔者于8月28日在北京发现了一篇柳宗元的佚文及其手迹。据说这是第一次在家谱上发现柳宗元的书法手迹,也是目前为止传世的为数极少的柳宗元的书法真迹之一。柳宗元真迹是笔者的一位徐氏家谱的研究者徐术佳先生提供给我的。柳哲先生对其先祖柳宗元的生平和思想都有一定的研究,经过一番考证,笔者以为该书法作品是柳宗元的书法真迹无疑。笔者以为,首先发现该手迹的《锡山徐氏宗谱》谱系完整,序文、像赞自汉唐以来历代名家手笔不下百余篇,其中真迹摹印的还有苏轼、文天祥、刘基、方孝孺等,可见该家谱的权威性;第二,该像赞与柳宗元文风一致,文简意赅,考证严谨,像赞内容符合徐氏家族的发展史。第三,柳宗元这幅书法作品,正好印证了柳宗元精于“章草”的有关史料记载。第四,韩愈曾为《徐氏宗谱》写有《徐偃王庙碑记》,柳宗元与韩愈是至交,柳宗元为徐偃王父亲懿王作像赞正是情理之中。
柳宗元在为江苏徐氏所修的《徐氏宗谱》所题的《懿王像赞》,经查《柳河东集》,并未收入,当为柳宗元佚文和书法精品,弥足珍贵。全文63字(含标题),照录如下:“余稽徐氏,若木肇封,屹屹徐城,曰其故里。伯益之裔,历千载而无穷,迄今谱系,遭秦火而当识。所从藐焉,爵土未弥缝,有以人得睹瓜绵瓞菶。柳宗元敬题。”
据考证,柳宗元不独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还是造诣很深的书法家。柳宗元的至交刘禹锡曾在《伤愚溪》的诗中称颂柳宗元为“草圣”,可谓对好友柳宗元的书法推崇备至,其诗写到:“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与柳宗元同时代的赵璘,在其所著《因话录》卷三中称赞柳宗元“尤长于章草,为时所宝”。据说,近年在永州朝阳岩石壁上发现了柳宗元《渔翁》一诗的摩崖石刻,虽是后人重摹,也是柳宗元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的书法真迹。
章草是中国早期的草书,它是隶书的草化,由草隶发展而成的一种书体。它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着隶书笔画的形迹,每个字独立不连写。这种书法曾广泛流传于两汉,之后历代均有人研习之,为世所重重。章草既有艺术价值,也有实用价值。从柳宗元所书的该幅书法作品可以看出,整幅作品浑然天成,布局合理,用笔痛快淋漓,集行、草、楷、隶、篆五体之长,独创了柳宗元的“柳体”,可与他的族侄柳公权的“柳体”相媲美。令人遗憾的是,柳宗元的书法作品传世极少,该书法作品有柳宗元的落款和印章,二枚篆体印章分别为“柳氏”和“宗元之印”,是一幅完整而不可多得的我国古代书法精品。
据考证,31世徐绥,徐偃王之父,周昭王(前995~前977)时,封为列国侯不受,隐居泗州平原东、徐理山中,追封懿王。
柳氏后人发现柳宗元的一篇佚作及手迹
雨心
作为河东柳氏后人的著名谱牒文化专家、北京东方文化馆副秘书长的柳哲先生,于8月28日在北京发现了一篇佚文及其手迹。据说这是第一次在家谱上发现柳宗元的书法手迹,也是目前为止存世的唯一完整的柳宗元书法真迹。据柳哲先生介绍,柳宗元真迹是一位家谱研究者徐术佳先生提供给他的。柳哲先生对其先祖柳宗元的生平和思想都有一定的研究,经过一番考证,柳哲先生认为这是柳宗元的书法真迹无疑。他说首先发现该手迹的《徐氏宗谱》谱系完整,序文像赞自汉唐以来历代名家手笔不下百余篇,其中真迹摹印的还有苏轼、文天祥、刘基、方孝孺等,可见该家谱的权威性。第二,该像赞与柳宗元文集中的文风一致,文简意赅,考证严谨,符合徐氏家族发展的历史。第三,柳宗元这幅书法作品,正好印证了柳宗元精于“章草”的有关史料记载。第四,韩愈曾为《徐氏宗谱》写有《徐偃王庙碑记》,柳宗元与韩愈是至交,柳宗元为徐偃王父亲懿王作像赞正是情理之中。
柳宗元在为江苏徐氏所修的《徐氏宗谱》所题的《懿王像赞》,经查《柳河东集》,并未收入,当为柳宗元佚文和书法精品,弥足珍贵。全文63字(含标题),照录如下:“余稽徐氏,若木肇封,屹屹徐城,曰其故里。伯益之裔,历千载而无穷,迄今谱系,遭秦火而当识。所从藐焉,爵土未弥缝,有以人得睹瓜绵瓞菶。柳宗元敬题。”
据考证,柳宗元不独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还是造诣很深的书法家。柳宗元的至交刘禹锡曾在《伤愚溪》的诗中称颂柳宗元为“草圣”,可谓对好友柳宗元的书法推崇备至,其诗写到:“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与柳宗元同时代的赵璘,在其所著《因话录》卷三中称赞柳宗元“尤长于章草,为时所宝”。据说,近年在永州朝阳岩石壁上发现了柳宗元《渔翁》一诗的摩崖石刻,虽是后人重摹,也是柳宗元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的书法真迹。
章草是中国早期的草书,它是隶书的草化,由草隶发展而成的一种书体。它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着隶书笔画的形迹,每个字独立不连写。这种书法曾广泛流传于两汉,之后历代均有人研习之,为世所重重。章草既有艺术价值,也有实用价值。从柳宗元所书的该幅书法作品可以看出,整幅作品浑然天成,布局合理,用笔痛快淋漓,集行、草、楷、隶、篆五体之长,独创了柳宗元的“柳体”,可与他的族侄柳公权的“柳体”相媲美。令人遗憾的是,柳宗元的书法作品传世极少,该书法作品有柳宗元的落款和印章,二枚篆体印章分别为“柳氏”和“宗元之印”,是一幅完整而不可多得的我国古代书法精品。
据考证,31世徐绥,徐偃王之父,周昭王(前995~前977)时,封为列国侯不受,隐居泗州平原东、徐理山中,追封懿王。现根据徐术佳先生提供《若木公世系图》一文附录于后,便于对柳宗元所写像赞的了解。
柳宗元、柳玭、柳开的三篇佚文
柳哲
笔者在翻阅了所搜集的数十种的柳氏家谱中,惊喜发现了先祖柳宗元为出版于民国期间的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所作的《谱牒论》,同时还发现了先祖柳玭、柳开为该家谱所作的谱序。《谱牒论》写于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春三月,系柳宗元贬谪永州、柳州之前。笔者查遍了柳宗元的各种文集,未发现收入该文,当系柳宗元的佚文。这对于研究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以及思想等,皆有重要的价值。根据对柳宗元文理、年代、内容以及该等方面的考证,加上该家谱谱系完整,历代名家序文齐全,笔者以为该文为柳宗元所写无疑。据该文记载:“余另删《万姓录》,正名敦本,使万姓名副其实,士卒至位,蒙耻越称苗裔,衰薄无显其亲,皆不浮誉矣。”可知柳宗元生前曾编订过《万姓录》,只可惜未见其传世,也许与他的晚年被贬谪有关。柳玭、柳开的序文也未见其它文集刊登,也应是佚文。
谱牒论
——《河东柳氏宗谱》序
柳宗元
历稽上古,无称姓氏,自三皇赐姓以列黄帝之诸子也。繇周之世,续称谥法。分茅列土,一千八百余国诸侯,著简大史,既延列国后世子孙,分属食邑,适以国为姓、以邑为姓。庶民以字为姓,以地址为姓,是有复姓,斯世荡荡乎。宇宙姓氏广稠,始成定矣。至秦并变,分立郡隅,姓复有郡。此郡所有籍也。
后世扶疏,剖逸迁徙,是姓一贯,是郡一族。孟子云:“同姓勿婚,言昭穆渊远,是姓一宗,此宗旨之大道也。”汉定天下,萧曹造律载:严同姓为婚,制法之所宜矣。当时显宦遍途,戴纵垂缨。苗裔论族,袤曰:《世家志》曰世系、庶民、户版,迨晋越世,东西乱族,五代兴祚,南北荡宗,绅宦迁仕,庶民移徙,雷散云合,鱼龙杂袭,溥海内外,混一中区,诚难邃考,未及陈魏周齐,华裔辨族,盖谱牒首作,族所贵乎。宗姓所贵乎籍,斯世皆然。
嗣我大唐太宗朝贞观十三年,论世家而崔卢李郑诸族,自矜地望,而称名族,或弟兄齐列,更以妻族相凌者,时族皆滥称之。帝命吏部尚书高士廉等,遍责天下,谱牒质史以考其真伪,褒进忠良,贬退奸逆,升降去取,时称允当,分敕九等,名曰《氏族志》。士廉等以黄门侍郎崔民干为第一。帝曰:“汉高祖与萧、曹、樊、灌皆起布衣,至今推仰,以为英贤岂在世称乎?”高氏遍据山东梁陈僻处,江南虽有人物,盖何足言,况其子孙衰替而犹昂然以门第自负,贩鬻松价,无复廉耻,不知世人何为贵之。念三品以上,皆以德行勋劳与学贵显,彼衰世旧门,何足慕哉!今欲厘正讹谬,舍名取实,而卿曹独以民干为第一,是轻我官爵而狥流俗之情也。乃更名刊定,专以今朝品秩为高下,于是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为第三等,凡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九十一家,颁行天下,而仕宦庶民之家,宗谱更为珍惜。至高宗显庆四年,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时许敬宗见《氏族志》无武姓之编,奏请改之,言武氏本望族,故以后族为第一,其余以仕唐高下为准,于是士卒以军功位至五品。考核之流,乱称名门大家。时人新改者,俗谓之勋格,卿士称户籍,庶民称户版。斯时许敬宗诚浮名淆乱。何蒙耻陷谀也。
拭观吾谱,由周得姓,至秦得郡,暨宋齐梁陈周魏隋唐,历朝显仕如云,绅衿接踵。
吾嫡高祖奭公仕高祖武德年为中书令,进谱摩对,奉太宗殿颁《氏族志》为第三等。当今圣世柳族,仕宦绅衿,不啻千百,而人口何止亿万,随都遍籍,布散各省。此河东之阀阅也。
余今述先人珍惜,使后世知护爱,故谨续其由于帙后,无复湮掷。
余另删《万姓录》,正名敦本,使万姓名副其实,士卒至位,蒙耻越称苗裔,衰薄无显其亲,皆不浮誉矣。
唐贞元十九年春三月
赐进士授礼部员外郎裔孙宗元述谱
(原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
(副题为抄录者所加)
《河东柳氏宗谱》序
柳玭
昔先贤论族、乡国、天下,上及千古,信宏且远哉。至论尧舜,惟曰孝弟而已。则知庭帏,虽迩道实肇端,尚友者,当知所本矣。今世经生专情浩渺辨星象,则玑衡在握,析地胜则方舆如睫,谈族类则崔卢李郑,著于中原顾陆朱张,盛于江左,极之混沌,开天名氏,一一缕指,若烛计以斯,博雅君子虽曰不宜,至询其从出,则谢不知考其先贤行实,咋舌无以应,夫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之弗知,而徒摭坟典唾余以资唇吻,是匣珠而索诸涂,怀玉而索诸市,安言论族哉!此宗庙谱牒之所不可废也。
吾族自先农以至展获,邑于柳下,沿一千六百余年,支分派别,棋布星列,难以覩记,乃渊源所统,可按而溯焉。自晋及宋,谱牒代作者,有之矣。我唐及今三百余载,士庶如林立矣。识者虑支庶殷繁,雍睦未洽,迨聚族谋之,宗族世续、字讳、爵秩暨生葬年月商贾迁徒之地,仕宦履历之迹,国家褒扬之典,名衿颂赞之章,厘然毕具,如网有纲,如裘有领,披图而稽考,一览无遗照焉。信矣!孝子之用情,虽然谱者,迹也。所以谱者,心也。故今编辑,是以为序。
赐进士第授吏部清吏司西舍人兼御史大夫
四十三世孙玭字绍威号类贞题
唐光化三年岁在庚申夏蒲月敬立(原载安徽岳西《潜阳柳氏宗谱》)
《河东柳氏宗谱》序
柳开
谱之为言辑者,所以传述先人,以绍于后世也.吾族自采邑柳下为姓,至四十三世先王父玭公,增修谱牒,树立家训,吾等世守,忠孝一日不敢忘也。迨前朝迄今又经三代矣。今于我宋咸平乙亥又将百载,故命子珏修辑,予纲领之,从高王父公绰公、曾王父仲郢公、王父玭公、先公铎公,以及予尽皆实录,欲我子孙知先德之不忘也。虽吕王欧范赞赠诗章,必序者,欲后世交游以善从也。虽哀思自誓之词,必立之欲后世深思,得性情之正也。
吾祖家世豫章,抵关中及身近三百年,若夫燕晋兖宁饶楚等处,皆其支裔,盖将以联一本之懿,合其离而萃其涣,开统系以继先人之志也,不亦难乎!幸文献足证,备录先德,贻我后人,以俟孝子贤孙仁智之辈,知所考证。愿有志斯谱者,景行为心,弓冶世业,肖化自神,迨我祖文如蚪公、彧公、顾言公、范公、芳公、泽公、伉公、浑公、公权公、宗元公,嗣我嫡祖辈,名传青史,留誉竹帛如桧公,孝行流芳述公,正直不阿正配兰陵公主,节烈成名武如元景公、世隆公、庆远公、惔公、裘公、洪公、淮公、镇公、宗政公、晟公、縯公、济公、知元公辈,勇悍负气,踵烈标名,此则近不论都夷远不陟瑶池,祖登清庙,宗献明堂,余辉自耀,何事外求,固诵读书,知人论世之一道也。夫古者,今之鑑国者,家之鉴有能敦九族,使孙能法祖,即可为忠孝节义之攸关,而家而国而天下,推之至于上古,一以贯之,此一代嗣兴之意也。故近留著于于方策,美哉,源之遥,以远乎观斯谱也,殊令人慨然起视五马之思焉。爰引其端,以为将来仕进者勖。
宋赐进士第,知常、润州,迁殿中侍御使,河北崇议使,知宁远军事,授崇议正卿,裔孙开谨立(原载安徽岳西潜阳《河东柳氏宗谱》)
附录一:若木公世系图
徐姓“始自夏,兴于周”。徐氏,是从中国古老的姓之一“嬴”姓中衍生出来的。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等14个姓。徐姓被司马迁列为赢姓14个氏之首。伯益是上古东夷族的领袖,因伯益佐禹治水有功,于夏启九年,(夏启九年,‘根据中国断代工程计算’为公元前2061年)封其子若木在徐地(徐戎)为徐国,后来徐氏便以徐国而得姓,以若木为始祖。三十二世徐偃王,根据《韩非子·五蠹》载: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传至章禹,共为四十四世国君。
从封若木于徐至今(2005年)共4066年。公元20世纪90年代徐氏人数列全国第11位。因历史原因,各自立堂号、以议辈序(班辈、字辈、引辈)使一些世代混乱。本谱的世系就是以若木为一世,其子征国为第二世,其孙房为第三世,以此顺列,至今约140多世。
徐氏繁衍捗迁全国和侨居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尼、越南、东南亚、美国、英国、苏联、朝鲜、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各地。而且在全国56个民族中,有27个民族中均有徐姓。即:朝鲜、纳西、满族、景颇、侗族、哈尼、彝族、回族、土家、锡伯、达斡尔、蒙古、东乡、壮族、苗族、水族、高丽、藏族、仡老、拉祜、阿昌、布依、鄂温克、维吾尔族、土族、白族、巴族。
这次编辑徐氏通谱,本着“着眼全国、放眼世界、考察论证、实事求是、贯通世系、编辑通谱、分辑出版”的原则,经过多次反复考察、论证、核实,以《二十五史》、《新唐书·宰相世系》为主要依据,对各地徐氏宗谱、族谱、家谱和世系进行核对、修证。
标签: 柳宗元我想对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