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秀尽显万世尊——韩愈《晚春》赏析

非凡网 98 0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阳山令、国子博士、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其文为唐代冠冕,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诗气势充沛,笔力劲健,间有清新流利之作。唯刻意图变,务求新奇生硬,甚者至于争险斗狠,流为怪异。对宋诗影响颇大。有《韩昌黎集》。

  晚春是容易使人感伤的季节,繁华似锦的盛春景象迅速衰落,往往会勾起人们“好景不长”、“流年似水”的感慨,敏感的诗人更不例外,“惜春”、“恋春”、“伤春”、“寻春”这些充满哀愁幽怨的情绪,是他们常常抒写的主题。韩愈的这首诗却不一样,虽是写晚春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生机无限、振奋昂扬的。在诗人拟人化的描写中,似乎还寄寓着“争分夺秒、勇于竞争、自信创新”的人生哲理,既有“情趣”之美,又得“理趣”之妙。

  “花草树木仿佛也知道,美好的春天不久就要过去了,一年一度百卉竞艳的盛会即将结束。它们使出浑身解数,似要在落幕之前决出胜负高低:红的更红,紫的更紫,香的更香,奇的更奇。一时间,万紫千红,馥郁芬芳,蜂飞蝶舞,燕雀欢鸣……杨柳和榆树虽然没有艳丽的花朵,但它们不甘示弱,也加入了这场争奇斗艳的盛会,春风中,它们抖动身躯,将洁白的柳絮和细小的榆荚(榆树的果实,亦称‘榆钱’)飘散在空中,就像是漫天飞雪,纷纷扬扬飘洒下来……”

  诗人没有用一个生僻怪诞的字词,没有刻意求奇图新,所以根本不用多做解释就能明白诗的大意。“知”、“斗”和“无才思”是拟人化的手法,将花草树木写得生动有情;“作雪飞”是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絮飘飞的景象。诗人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柳絮飞扬”的美妙晚春图。(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但是,难道这仅仅就是一首记游写景的诗吗?尤其“无才思”三字,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

  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 作者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做出“无才思”的奇语,又有了“理趣”之妙。

  在我看来,这只是诗人的一首即兴之作,如果过分解读,难免会穿凿附会游离原旨。如果非要“挖掘”它的深意,也只能从作者自身的气质底蕴着手,用“知人论诗”的方法。韩愈是勇于创新、关心人才的大师,他的诗文都有独树一帜的风范,他对后学的关心和提携也是不遗余力的。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宽厚长者”。所以,我们不妨把这首“晚春”看作是一位长者对后辈的劝勉——

  光阴似箭,花草树木尚能抓紧机会尽情展现自己的美,何况你们这些正值华年、又逢盛世的人呢?你看那没有艳花没有芬芳的柳树和榆树,它们或许没有世俗认为的那种美丽,但它们的却有自己的特色,像雪花般随风飘洒的柳絮榆钱不也一样很美吗?所以啊,不要因为自己才华横溢而懈怠,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所欠缺而自卑,只要抓紧时间,勇敢竞争,张扬个性,每个人都会成为各领风骚、独具特色的最美的“风景”……

  余试以诗解之曰:

  百般红紫斗晚春,杨花榆荚竞风云。

  芳菲共雪承丽日,独秀尽显万世尊。

标签: 晚春 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