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生活网、或者网“中国诗歌调查”:朦胧诗后,你最欣赏哪三个诗人?(转载)

非凡网 63 0

诗生活网、或者网“中国诗歌调查”调查结果

  朦胧诗后,你最欣赏哪三个诗人? 按得票统计

  海子(107)

  于坚(106+半个)

  西川(50)

  伊沙(50)

  韩东(34)

  王小妮(30)

  昌耀(22)

  欧阳江河(22)

  余怒(20)多多(20)李亚伟(20)

  注:

  1。去掉了一些朦胧诗人。

  2。有的人写了超过3个人,最多的有10人。

  3。有的属于自荐。

  4。部分诗人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5。只取了得票数列前十名的诗人名单。

  中国诗歌调查

    历时一年多的中国诗歌调查终于在2007年底有了结果。一年来,我们先后收到了812份答卷。参与者遍及海内外,包括诗人、批评家及诗歌爱好者。这个诗歌的“田野调查”,从各个角度切入了当下中国诗歌的现状,同时,因其时间跨度和严肃性,已不仅仅是对当代中国诗歌的一个切片式的显微观察,更是一个深入、详细、客观、全面的材料收集。问卷的设计不仅观照到整个社会文化环境,还深入到诗歌内部、个体诗人的自我表述,既注意到诗歌本身在空间上的共时结构,又追问她的历时变迁,同时还关注到诗与读者的复杂关系以及诗人的日常生活等等,由此得到的这份资料,将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文本,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它较好地保持住了现阶段诗歌发展的全貌,并具有鲜活、真实、准确的特征。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个调查的深入,将会进一步推动当代汉语诗歌的研究与发展,而且由于其具有特殊的历史文献上的意义,必将在学界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并产生深远影响。

    在统计这份调查的日子里,我们感到了沉重的压力。这个压力来自于812份问卷认真仔细的回答和尖锐敏感的反诘。在整个问卷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针对汉语诗歌的过去、现在、将来,从不同角度对诗人们提出了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同样的一份问卷,亦可以由普通诗歌爱好者来回答。让我们惶恐又欣慰的是,自问卷发出到现在的一年时间里,我们收到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对汉语诗歌关注的诗人、批评家和普通读者的答卷。

    这份调查主要的渠道和反馈方式,大多是通过网络进行。但是,我们也通过邮局发出了107份纸质问卷。这107份纸质问卷,最后回收了34份。其中,部分诗人和批评家通过网络和信函同时做了回答,也有5个回答者把问卷和邮资寄回,婉拒了邀请,还有两位批评家在网络上发表了公开信,谈论了各自关于中国诗歌的总体印象却放弃了对具体问题的回答。

    所有的参与、回避和拒绝,都是本次问卷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对象。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次调查,为中国汉语诗歌提供一份较为客观、详实、全面的现场记录,为汉语诗歌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打开更为宽广的视野。

    新诗自诞生以来,一直备受争议。我们回顾新诗发展历史,考察当代诗歌现象,并结合诗人的实际创作经验,设计出这份问卷,以对当代诗歌及当代诗人进行持续的多方位的考察,目的就是要获得第一手现场资料,并有待于专业诗歌研究者们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分析。

    这份问卷一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由12个选择题组成。每个小问题分别设置了四个候选答案,主要问题涉及了诗人的创作状态、宗教信仰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等等。答卷数据用百分比和图表形式体现。第二部分是简答题,一共十五个问题,囊括了数年来当代汉语诗歌的多个焦点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出的对汉语诗歌过去的思考、现场的体验、未来的期待。但是,因为回答者众多,问卷的最终总结,目前只能通过筛选和比较来选择一部分答案与读者见面。第三部分重点是请参与者畅言对诗的理解以及对诗歌现状的总体思索。最后,问卷还请大家为朦胧诗后自己欣赏的诗人投了一票,但问卷本身并没有设立任何指导性和暗示性的名单。

    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本次调查存在明显不足。因此我们请诗人、批评家和普通读者为这份答卷继续撰写研究报告,提供阅读心得,以保持这个调查的持续和深入,我们会一直跟进,并适时发布相关的调查结果。

    这份调查由“或者诗歌网“与“诗生活网”联合发起。问卷由小引和莱耳设计;在设计问卷时,桑克、荣光启、方文曾提出过参考意见;资料汇总由小引、平生、贺念、陈群等共同完成。感谢他们对“中国诗歌调查”的支持。

    感谢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朋友们!

    感谢诗歌!

                           或者诗歌网 诗生活网

                             二零零八年一月

标签: 中国诗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