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汉赋,唐诗宋词以及到元曲。可以说,以诗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在中国古文化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种有韵的文学体裁,到了唐宋发展到极致。也就是说中国古诗词从唐宋以后,基本上走下坡路。当然,这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明清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多样性,新的文学体裁必然会产生,以适应多样性的社会。这就产生了明清话本小说。
然而,对于古诗词来说,因为韵的限制和模式的限制。(指平仄与五绝七律等。)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表达方式的障碍。它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至于20世纪初期的白话文运动,给了中国认识西方文化,模仿西方文化的机遇期。形成这种新文化运动,当然也有它的历史原因。也就是步入资本主义制度的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一直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大门。让一些沉睡在没落的封建制度,有些妄自尊大的中国知识分子们开始觉醒。
他们开始用怪异惊奇的眼光打量着自己眼中一直所认为的西方蛮夷。当西方先进的武备,西方先进的制度,经济发展的奇迹,让他们开始思索已经陷入落后,贫困,任人宰割的中国。
这时,一些早期留学的中国知识分子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文化,也开始改革了中国的文化。尤其是白话文运动。
这期间中国的新诗也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
中国新诗的发展可以说完全是借鉴西方的诗发展起来。在当时带着对光明新社会的渴望,新中国的理想,一些新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脱颖而出。其中最有影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而另一位思想大家、文学大家鲁迅的《野草》也在中国诗史上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解放后,中国的新诗可能是受体制与政治的影响,一直鲜有进步。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那些语录诗,假大空的样板诗,竟然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数十年之久。
在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历史证明,在每个新的发展时期,文化都有敏锐的触角。中国的反思文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西方文化又一次闯入中国人的视野。
我一直以为,先进的经济生活必然带来文化发展,西方的经济文明成果,必然导致西方文化的发展,必然使得西方文化有许多地方值得落后国家和民族的模仿。
所以,对于中国朦胧诗派的起源,我认为可能是与西方文化的有着一定的联系。朦胧诗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诗歌各种流派产生的本源,也就是中国的朦胧诗取代了那种样板诗,口号诗,也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多样性流派奠定了基础。
当然,在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化思潮最活跃的时期,西方的一切都拿来,包括不适合本土文化,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从而导致“新诗”的泛滥,让大众很难接受。也为后来新诗的没落打下了伏笔。这期间,汪诗的流行是对中国诗歌过于脱离生活,脱离大众的一个最有力的回答,也是对新诗发展的一个绝妙讽刺。
至于,如今的当代中国的诗歌,是完全在消化八九十年代的写作技法。现在随着人们对个性的崇拜与自由的崇拜,网络诗歌的蓬勃发展,诗歌又将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那种八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探索,现在才真正进入它的消化期。可是,诗歌在物欲横流人欲横流的冲击下,又有几个在坚守自己的阵地呢?新诗它的思想和内涵又在哪里呢?
纵观中国新诗的发展,我们一直在学,我们一直在模仿,可是我们立足于民族的文化底蕴在哪里?我们的思想在哪里?
我们的模仿能够走出象艾略特或者里尔克这样的诗歌巨匠吗?
标签: 第一部诗歌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