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诗歌》

非凡网 29 0

《也谈诗歌》 9.19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远古时候起就有了诗歌创作。据资料载,诗歌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在人类社会出现文字之前就有了口头创作并流传的诗歌歌谣了。而且“诗言志,歌咏言”,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意愿,还讲求音韵美。不同的时代,诗歌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变化。从最初原始社会前的歌谣形式,从商周奴隶社会的四言诗、汉魏六朝时候的五言诗,发展为七言古体,到唐代的五、七言近体,再到宋代的词、元代的曲,在五四运动后,诗歌文章转变为白话,到如今的百花齐放。从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发展到今天的自由诗,其间时间不可谓不长,花样不可谓不少,使得我国在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傲视群雄。这一点,无需我赘述,也不需列举,诗歌之多,浩如烟海,举不胜举。

  常听人说现代诗歌已走向死亡,文才凋零,虽不甚同意,但也不得不同意现代诗歌的艰难处境。曾几何时,诗坛上盛行“废话诗”,也叫“口水诗”的诗歌,据说还是成都第三代诗人杨黎首创发扬起来的。最近尤以赵丽华的诗最为出名,各大网站争相转载并评论,网民跟贴无数。著名诗人沈浩波则介绍,赵丽华的类似作品实际上代表了诗歌的一大流派“废话派”,而不是部分网友理解的“搞笑”:“世界诗歌有这一流派。”最后,他表达了和赵丽华同样的观点:“诗歌应该是人人都可以写的。大家来关注,这是件好事情。”但是从网络民意上来看,骂的人极多,支持者廖若晨星,甚至赞同赵丽华诗的专家也被通骂。

  赵丽华说诗歌本是人人可以写来的,这话倒没错,诗歌本应该属于大众的。只可惜她的所谓大众的直白诗,却没有受到大众的赞同。几千年前的唐代是诗歌最严谨、最拘束、清规戒律最多的时代,李白写出为老百姓接受的直白但优美的诗《静夜思》,赵丽华以它为准认为自己的诗也是直白简单的。还有从古就有的打油诗,从宽松意义上说,赵丽华认为诗应该轻松,幽默,符合现代社会,现代思想,这点是没错,从意思上来说,赵丽华诗也称得上是直白简单通俗。但是,诗歌仅仅一个直白简单就可以了吗?网民的反响至少说明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诗歌并没有死,至少这些网民们的心目中,诗歌是形势优美、讲求韵律美的,不是所谓大白话的形式。有王少华评论认为:“个人认为,这一争论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国诗歌教育的缺位和日益快餐化、消费化的大环境造成的。就前者而言,很多人对诗歌的概念还停留在辞藻华丽、韵律优美的阶段,殊不知现代诗歌因为现代汉语的特殊性,早已抛弃那种貌似诗歌的“歌词诗”而焕发出现代汉语本身独特的魅力。”这句话我实在不能苟同,诗歌一定要辞藻华丽才能叫诗歌吗?李白的《静夜思》,家喻户晓,被称为名句,但它本身并没有任何华丽的字词,文字内容简单直白。现代诗歌也不乏文字简单扼要的,但文字简单直白不等于就是诗歌。现代汉语在快节奏讲求效率的生活中,与世界碰撞中也吸收了不少泊来品,这些现代文字与古代讲求音韵美的文字之间自然就有了距离,古诗最大的特点是单韵优美,读来上口,而且在简单的文字外有着无穷的美的想像力,现代诗缺乏这种悠闲气质,又找不出能够反映出来的形式文字。另外,现代社会竞争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在一味追求物质时,忽略了精神文明,文学为了竞争市场,迎合当前市场走向,萎缩了文学诗歌的质量,埋没了真正的文学真谛。而在文学学术界里,相互吹捧其实本不高明的作品,无视广大大众的真正文学需求,扼杀真正文学株苗,这就是现代诗界不振的最根本原因。如果不能在古诗和现代诗之间接连融合,发展出能让大众接受的,既符合诗歌美的特征,又能反映现代世界变化的诗歌,仅仅以几个字断行就自认为创新的废话诗,那便是现代诗人们和诗坛专家们的严重失败。

  “诗言志”是诗歌的命题,而韩东、于坚、杨黎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却有意识地向这一命题发出挑战,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迄今都是中国当代诗歌最重要的命题之一,而“废话诗人”杨黎更进一步,将这句话改写为“诗从语言开始”,他说:“诗啊,言之无物。”更是直接走向了“诗言志”对面。杨黎认为,“志”即意义完全是无中生有,而“废话”则是有中生无,是超越语言的语言,“最高级的诗都是废话!”但网民的反响则表明,诗歌至少应该有明确的意义,即使朦胧诗、抽象诗也如此。如果废话也可成诗,岂非人人包括连乞丐、拾破烂者都是诗人?如果废话可成诗,那么诗歌将走向何方?

标签: 第一部诗歌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