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角度读杜甫的诗

非凡网 84 0

  说起杜甫,学生党都说他很忙,不是演化成摩托车手,就是秒变成美少女战士,仰或是戴上墨镜的黑社会大哥……杜甫的确很忙,在他不到六十岁的短短人生中,写下1400多首诗文,是唐朝最为高产的诗人之一。这些诗文当中,有写人生际遇的、有写生活情趣的、有写人生哲理的,还有写动物花鸟的,等等。当然,最多的还是描写反应当时的政治风貌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简直就是一部诗文版的《史记》,故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杜甫也由此成为中国最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在我看来,这个“之一”其实可以去掉的。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给人感觉就是一副苦大仇深、从小就负有阶级仇恨的样子。其实,杜甫出身中国最顶级的豪门大族之一的“京兆杜氏”,这个“之一”可以有。

  话说汉宣帝死后,葬在杜县(在今陕西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一带),就在首都长安的边上,号杜陵。这杜陵开始只是个陵寝名,不是地名。当时皇帝死后怕在另外一个世界寂寞,于是就把陵寝周边地块当然也包括当地人口划出,单独设县,好为皇帝老儿守墓,这就是所谓的“陵县”。陵县在行政上不属于所在的郡国,而是隶属于中央的太常寺。随着时代的发展,死去的皇帝越来越多,陵县自然而然就多了起来。以至于原本只是主管祭祀的太常寺,实际上成了地方上一个郡级单位,人们因此戏称“太常郡”。

  西汉元康元年(前65),朝廷将杜陵从京兆尹析出,设置杜陵县,招揽一些豪门家族迁居于此,其中就有杜甫的先祖——汉朝有名的酷吏杜周及其族人。这杜周原本是河南南阳人,汉武帝的茂陵设置陵县时,就被从南阳移居到此处。等到杜陵成县后,又被重迁到杜陵。这杜陵县的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杜县,杜县索性就被废除了。说起这京兆尹,其实就是原来秦朝的内史郡的一部分。秦朝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划分三十六郡,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京畿地区不属于任何郡县,而是直属于京官内史令管辖,因此就有内史郡的说法。西汉建立后,将京畿地区一分为三,以首都长安为核心地区称京兆尹,长安右边即西边地区称右扶风,左边即东边称左冯翊。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既是行政区划名,也是其长官名称,即其地方不称郡、国,其最高长官也不称太守或相。

  这杜陵县虽说属于“太常郡”,但实际上与京兆尹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估计当地人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为死人看墓的,于是不自称“太常人”,而是“京兆”人。老杜家的都说是“京兆杜氏”。这杜陵真不愧是杜氏的福地,才一代人时间,杜周的小儿子杜延年,就做了丞相,封建平侯,位列麒麟阁十一臣之一。杜延年的几个儿子都做了太常这样九卿级别的大官。杜延年的几个儿子又生了不少孙子,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到西晋著名的征南将军、当阳侯杜预时期,居住在杜陵的京兆杜氏成为朝廷颇为倚重家族势力。又经过南北朝、隋唐几百年的发展,京兆杜氏成为与清河崔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河东柳氏、闻喜裴氏、京兆韦氏、弘农杨氏、范阳卢氏等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巨族豪门。

  这些大族人才辈出,出将入相,男尚公主郡主,女嫁皇子皇孙。这些都是寒族平民望尘莫及的,纷纷作俚语羡慕他们,如“王而不王,不王而王”的太原王氏;“言李者称陇西”;“郑半朝”的荥阳郑氏,意思是半个朝廷大官都是他们姓郑的;“高门氏族第一”的清河崔氏;“天下无二裴”的闻喜裴氏,等等。对于京兆杜氏,当时的说法是“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说,居住在京兆城南韦曲的韦氏、杜陵的杜氏两个家族的房屋连绵不绝,蔚为壮观,离天只有一尺五寸的距离。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光有唐一朝,出身京兆韦氏的宰相十四人,京兆杜氏宰相十一人,可见两族之巨!

标签: 杜甫的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