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二百七十一帖 读《李白与杜甫》

非凡网 54 0

  读书破万卷•《李白与杜甫》(2271)

  《李白玉杜甫》,郭沫若建国以来所写的的篇幅最大的学术著作。1971年1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精装本,现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4卷。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女神>(2212)》。

  《李白与杜甫》,全书分“关于李白”、“关于杜甫”、“李白杜甫年表”三部分。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将我国文学史上两位伟大诗人作系统比较研究的学术专著,郭沫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详备的材料证实了李白“出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从一个方面驳斥了“中国的疆土历来在长城以南”的谬说。同时,以主要篇幅,按其“抑杜扬李”的宗旨,比较了李白和杜甫的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宗教信仰和创作情况。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倾向,不适当地贬抑杜甫的封建意识,不适当地夸大李白的接近人民的倾向,因此,引起学术界不少人士的相反意见,也有论者誉之为一代“奇书”。

  该书上篇讲李白,下篇讲杜甫。作者以其卓越的考据功底和敏锐的诗人感受,生动还原出一代“诗仙”、“诗圣”的真实生活。还饱蘸情感叙述了李杜二人的从政历程,并对当时的政治风云、权谋之争作了细致剖析,显示出一代文史大家深邃的政治洞察力。最后的“李白杜甫年表”则呈现了一代天朝从盛世荣光到凋零衰败的万千气象。书中诸多观点极富创见,随手援引资料更是妙趣横生。作者语言极富诗意,行文充满活力,写法独具典范价值,不愧为名家大手笔。

  李白的豪侠仗义与浪漫不羁的天性本来就对年少气盛的人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加上作者对李白的反抗统治阶层、蔑视权贵、视功名如粪土等特色的刻画提炼,让人陷入对李白的迷狂当中。李白一句“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影响我终生。同时,对杜甫这个隐约之中深得人们好评的“人民诗人”也产生了不好的印象。郭沫若说杜甫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和大地主的立场上,“每饭不忘君”,写的诗都是为统治阶级利益着想,为代表大地主利益的士大夫文人着想,是个“趋炎附势”的家伙,根本不配“人民诗人”的称号。杜甫那首著名的代表关怀人民疾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以饱满的无产阶级感情满腔仇恨地分析揭露出压根没有对被大地主欺压剥削的广大贫下中农投去一丁点的同情,而是在为士大夫地主阶级有钱人摇唇鼓舌、鸣冤叫屈。他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注意,句中的“寒士”,就是士大夫,是富人阶层,而不是“寒民”,穷寒的平民。再看作者对杜甫压根没有“人民性”的推论:“杜甫虽然一针见血地揭露封建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具咏怀》)的残酷现实等‘人民性’的同时,还有‘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喜雨》)的站在统治阶级立场‘心狠手毒’,希望帝王能对‘吴越’的造反者们予以‘滂沱’般的清洗。”作者说:“以上只举两例以表明杜甫的阶级意识和立场,杜甫是完全站在统治阶级、地主阶级一边的。这个阶级意识和立场是杜甫的脊梁,贯穿着他遗留下来的大部分诗文”。“以前的专家们是称杜甫为‘诗圣’,近时的专家们是称为‘人民诗人’,被称为‘诗圣’时,人民没有过问,被称为‘人民诗人’时,人民恐怕就要追问这个所以然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作者这种拿“人民”说事,是典型的文革时期惯用的动不动拿“人民“做挡箭牌的极左手段,但当时读来,可真是暗自信服作者的旗帜先明、爱憎分明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紧接着,作者对杜甫有名的“三别”、“三吏”6首诗作了更进一步的批判和揭露。所谓“三别”,即《新婚别》、《重老别》、《无家别》,“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对《无家别》之中的凄惨无比、家破人亡的目不忍睹,作者道:“这首诗可能是六首中最好的一首,具体地描绘出了洛阳一带的田园荒芜、人烟绝灭的景象。特别最后一句‘何以为蒸’?作者把问题提出来,但没有写出答案,答案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只好造反’,一个是‘没有办法’。照诗的情况和作者的意识看来,只能是后者。”作者从对杜甫的“没有办法”帮助人民脱离困苦的猜想和臆断,把杜甫并没有同情人民而是泛泛而谈,毫无作为的态度,作了一针见血的指责和不满。是啊!你杜甫不是“人民诗人”吗?为什么对人民的困难不拿出一点办法,可见“人民性”是假的。可见作者对古人的没有崇高的无产阶级觉悟而恨铁不成钢的心情的激切!

  对“三别”、“三吏”钻皮出羽的解析,作者最后得出结论:“但在今天,我们从阶级的观点来加以分析时,诗的缺陷便无法掩饰了。杜甫自己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的人,六首诗中所描绘的人民形象,无论男女老少都是经过严密的阶级滤器所滤选出来的驯良老百姓,驯善得和绵羊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情绪。这种人正合乎地主阶级、统治阶级需要,是杜甫理想化了的所谓良民”。作者一层层剥去了杜甫身上“人民诗人”的光环。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想象中,杜甫是一个吃得油头滑脑,很得封建统治者赏识,穿得花花绿绿的有钱有势的大地主。现在想来,很觉得滑稽。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二人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人格价值,谁也抹杀混淆不了。撼山河易,撼李杜二人难,而抑杜扬李,更是滑稽可笑。李白浪漫天真,豪放坦荡,纵情不羁,天马行空,追求人生的自由与独立的人格,蔑视权贵,视功名富贵如粪土,一生有抗争与反叛精神;杜甫深厚沉郁,坦诚通达,历经磨难,悲天悯人,关怀社稷民生,把自己的命运紧紧融汇到国家的命运之中,把民间的疾苦视为自己的疾苦。二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双峰并峙的高峰。

  评:李白杜甫比较论,“抑杜扬李”贯全文。

  详备证实出生地,夸大李白近人民。

  钻皮出羽析杜诗,封建意识强加人。

  观点虽富创见性,左倾影响遗害深。

标签: 杜甫的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