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生蜀证据详析及论证

非凡网 117 0

  李白生蜀证据详析及论证

  喻昌麒 李白业余爱好者

  题要:李白是史上最受喜爱的诗人之一,他的生地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西域,有的说蜀.最近一段时间,却偃旗息鼓,以为定论。本文旧事重提,对他生于蜀地的证据,深度阅读、分析、论证。 试图确认太白生于蜀的真实性及可信性。历史问题,需对原始证据摘要抄录,作为分析的依据,因此篇幅较长。

  引 言

  2016.4李白研究权威郁贤皓先生,在刚发布的【李太白全集校注】前言中说:“关于李白出生地问题,目前也有蜀中说,中亚碎叶说,。。。但多数学人认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这证明,时至今日,李白最高研究学者,对李白真正生地,未能找到真相。如此一位重要的,经常引用他的诗词的诗人,确定生地这一难题,继续弄清是必须的,也是全中国,全世界都有期待的。

  1972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考证出“李白长安元年(701)出生于中亚碎叶。”。当时这一发现,震惊了中国及世界,随之教科书、著作、报章杂志都如此称之。

  2005.4.11珠海特区报一份消息引自《新闻晚报》报道;多种文献证实,“李白出生于四川省江油市,这是确定无疑的。”四川省专家王慧清如此说,其他专家也都表示,李白在江油出生的说法,已逐渐成为各界共识。

  所引述的新闻是:李白故里落户江油,记者看到80年代在大匡山出土的石碑;

  1.“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序”(994年). 载有“先生旧宅在青莲乡,后往县北戴天山读书。。”

  2.“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1068年)。“载有翰林学士李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等文字。

  证名李白出生于江油青莲乡。

  这确实是考古发现,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遗迹”中有碑文记载,未见石碑。石碑这次考古发出来了,确是一个重要补充,仔细分析,这与生地没有必然的联系,幼时在清廉乡居住读书,不等于出生在那,不能算是新增证明。

  2011丁稚鸿等先生在【李白与巴蜀资料汇编序】序言中提到裴斐学者的研究结论"李白是蜀生之蜀人,这在历史上时有翔实的记载的."看了这些研究,奇怪的是生于碎叶与生蜀的引证依据,竟然是完全相同的:就是魏灏、李阳冰、据太白口述,范传正见证太白子手稿写的碑文,太白诗文自述。其中包括“为宋忠丞自荐表”。这说明双方,只是对原始证据解读不同,并不是找到了不同的证据。对于造成尚未确认蜀中说的原因,日本松浦久友说得有点对,“。。。蜀中说。。沿袭基本史料。。得出的结论,缺乏对传记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即对史料本身的辩证。。。。。”。似乎暗指蜀中说是基本史料,但他的文章,却又说生于碎叶,又是胡人?

  太白生地,自王琦1759提出疑问,已经269年。我国古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复杂的事,用很少的字来写出。本文试图对现存原始证据,细致及准确的解读,把证据中实际存在,而未用言辞表达出的内容,发掘出来,再采用哲学中的逻辑方法、或法律取证手段、天象查询,进行论证。清代学者齐召南说得好“注古人书,虑闻见不博也,忧虑其识不精。”

  目 录

  研 究 始 末 3-5页

  原始证据的真实性、可信性分析,判断. 5-14页

  一。生于蜀原始证据; 5--9页

  二。太白故乡的物证。 9-10页

  三。生于蜀的补充证据 10-11页

  四。不生于蜀的证据 11-12

  五。质疑 12

  证据的逻辑分析 13页

  结论 14页

  附件 16-17页

  参考资料 17页

  研 究 始 末

  作为太白诗文的爱好者,对太白生、死、葬、之地,及太白在全国各地的纪念物,进行过多年寻古,搜集到大量的与李白研究相关的书文,间断的研究已有十八年,非专业学者,学识不深,只能单攻一个课题。

  最后给李白生于碎叶定论的是郭沫若。

  1972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考证出“李白长安元年(701)出生于中亚碎叶”。

  这一论证开始,对引证的文献内容的判断,一开篇就是明显曲解、误读、兼漏考的。不是王琦所怀疑的年龄与回蜀年份不合的问题。【李白与杜甫】“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第一行就写到“唐代诗人李白,以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

  引用的证据,却正是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竟把李白祖居地的记述,作为生地的证明。也引用了李阳冰【草堂集序】,却无视“。。神龙之始,逃回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无视这个先回蜀,后生白的记述,这也是非常明显的曲解与误读。更未引证魏灏的“身既生蜀”这一记载,是疏漏吗?其文第二章却提到魏灏文,说明他见到过此文。如果怀疑先回蜀后生白的先后顺序,没有生蜀字样,生蜀证据不够足,但“身既生蜀”可写的很清楚了。其实魏文的证据,较之其它二篇,是最为详尽的,可靠度等同于伯禽的手书。文后还说,以上根据李白的自述和口授,这更是误读、漏读。要说这一奇闻影响了世界也不为过,2001年有记者自吉尔吉斯的托克马克(距比什凯克、即旧日著名的伏龙芝60公里。)发回报导,捕郭氏风影,说十年前,到这李白诞生地访问(李白何时说过他生在这里?),当地学者还建议筹建李白诞生地纪念碑。

  63年初,买到复旦大学李白诗选,看到李的草堂集序卷首篇影印文,明确写明李白出生排序在其家回蜀后,及出生时天象的记述。其中对李白的评价更是引人注目“。。不读非胜之书,耻为郑卫之作。。。。驰驱屈宋(与屈原、宋玉并驾齐驱),鞭达扬马(杨雄、司马相如.),千载独步,为公一人。”更使人增加对李白诗文的学习热情。又买到李白文选。96年宁芜铁路毛耳山小站下车,步行到龙山,趁过路小巴找到青山李白墓,看到重刻的范传正的碑文。也正是郭沫若判断太白生于碎叶的那篇。再次仔细阅读,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生于碎叶的蛛丝马迹。继续购到大量李白研究资料、文章,瞿、朱的李白集校注,李白研究所的李白资料光盘,翻找,查证。认定历史资料记载,李白生于青莲乡是无可怀疑的。生于西域的观念不是考古新发现,而是错误推论的结果。前十余年写出了“李白生地辩译”“还李白生地真面貌”等文,在搜狐、天涯论坛发出,点击1万多,足见关心此事的人很多。可是文中只是引述原始证据,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职业守则就是尊重事实。葛景春先生引述裴斐先生,早就说过的话:若想推翻李白生于蜀之说法,切以为不可能。

  原始证据的真实性、可信性、分析判断。

  证据内容,包括其父母、近邻、蜀中乡亲对李白的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后代的描述,儿子的记录,熟友的笔录。没有比这更直接的证据了。这其中含有 “听说”与“亲历”“传闻”多个内容。二个间接,一个直接,是不同等级的证据,得不同对待。

  一. 出生于蜀的证据:

  精确来说只有三篇,加诗文自述。

  1.魏【李翰林集序】“。。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 …”

  准确性:身既生蜀这一证据,有二个不同的来源:1.出生为李白所不知,父母及近邻,乡亲,告诉他生在这,是间接证据。2.李白出生、开始记事、成长时期,都在蜀地.对这个地方有感知,是亲历,因此这是双重证据。如果李白在不懂事的襁褓时期到达四川,李白虽不知,可父母会讲。如果5岁到达,不用父母说,自己也会知道,不生于蜀,如果生于西域,自己会知道。

  可信性分析;魏是太白忘年交,寻访太白几千里才见到,互相感情自非一般。会忠实记录太白言辞,当时太白及魏,身体好,神态清醒,呆在一起很长时间,有足够的时间交流,可信及祥细性高于其它各篇。

  2.李:【草堂集序】。“。。。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问题:这里李白向李提出了二个证明。

  1.太白其家神龙年号回到蜀国。这个回蜀时间,按文辞顺序,是李白出生前的事,不为李白亲历,是闻说,是间接的。

  2.接着谈到逃归于蜀后,太白出生的故事,引用了历史典故。人出生时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听大人说是间接的,懂事后也知道在这里,是亲历的,直接的。这里有直接及间接互补的二项证据。

  未明说的意思是,似乎父母一同逃回,他的母亲指着李树,梦长庚而生太白。

  从发配地偸偸回来,如无有太白亲历之事,就不能证明五岁回蜀。这个可能的路线是:西域到玉门三条路线,都要经过沙漠。经敦煌入河西走廊,到金城(西秦、兰州)转临洮、去静宁(西南有成纪古城,这可能就是所说的陇西。)不会离朝廷所在地长、洛太近。在祖居地成纪停留,没有亲人,也有顾忌,只好向朝廷不同方向,经陇南、白龙江进入四川,就到江油了。李白诗文没有一点记述,如沙漠、骆驼、马、车、舟、山、水。什么都没有!所以李白不可能五岁回蜀。

  “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这里表述了,李白是逃归于蜀后起的名字。若果李白到蜀时五岁,若何有出生时的故事?回蜀后,五岁起名,立即会诵六甲?

  这里还隐藏另一重要内容: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标示李白出生的那晚,太白金星(晚间出现叫长庚星)出现在天空。并不是母亲做梦梦到,是家人与母亲见到的。虽然长庚星出现频率较多,看到它要晴朗的天气。天文及气象学家可查证,长安(辛丑701)或神龙(乙巳705)期间哪一年的何月,在青莲乡不太下雨,能够在天空看到的这一现象。

  可信性分析:,太白写过【献从叔当涂宰阳冰】【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清风亭】赞文,阳冰非常敬重李白,必是如实记录。但是文后有一段话;”临当挂冠,公又极疾.” 这句话有点可惜的意思.有人按古文案例,认为挂冠是指阳冰而非李白,那就没有惋惜的意思。若果说李白被任命左拾遗,要当官,令到人将去,才有惋惜之意。宋祁【新唐书文艺列传“。。。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招,而白已卒,。。”此篇前面说。。客巴西。。并没有旧唐书山东人的错讹,似乎也有挂冠是指李白要当官。

  3.范:【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此碑文只是一篇证据的见证文,出文字证据的是太白子伯禽。碑文按文之顺序及含义,其家迁还广汉后,隔了28个字,才谈生蜀,其家回蜀后李白诞生。

  其中“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妇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赠张相镐二首】中“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候,当年颇惆怅。”清楚写出远祖就是汉飞将军李广,已知姓李了,父亲指李树为姓,只是托词。但是李广祖籍也不是陇西,史记标注是槐里(陕西兴平)。

  可信性分析:范传见到了太白子伯禽遗稿真迹;这是真正的证据认证,范是太白友之子,花了三四年时间才寻到其孙女,为之迁坟立碑,这也是下了功夫的,太白此时去世多年,没有任何理由造假,是可信的。

  这里证人共有三个;灏、冰、伯禽,见证人一个、传正。三个人均未见过面,没有密谋可能,三人讲述基本相同,回蜀后生白。

  4.太白诗文自述:李白诗文中称蜀为故乡。

  现在论证,对李白个人经历来说,故乡就是生地.这个证明变成了直接的。

  中国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可谓权威解述,释文如下:“故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据此解释,“故乡”“籍贯”均有可能包含生地,对李白如何呢?是故乡,还是籍贯?以自身经历为例:出生在北平,六岁半到宁夏,当地同学称我为下边人,以为有歧视的意思,同学解释为,下边是指黄河下游,认为我们是外乡人。已排除了认为当地是故乡的可能。出生及生活在北京一段时间,北京才是我的故乡。

  但是上学填籍贯,父亲不让填北平,让填祖居安徽旌德,可是父亲却出生在天津.这就是籍贯、或是祖籍。

  4-5岁可记得事情了,所以觉得开始懂事时,能够记得的最早生活的地点就是故乡。如果家庭在5岁时期迁徙到蜀,就不能把蜀认为是故乡。

  为此专门做一些调查,现代人一般二岁以后就会开始记得很多事情。有人说古代人没有现在人聪明,这是没有根据的。时光不过只差千三百年,直到如今,春秋、汉代的一些生产技术,今人尚未破解,就是明证。

  所以对李白来说,故乡就是生地.不是祖居地的籍贯.太白本身,有记忆开始就在蜀国,同时父母、近邻、乡亲,都说出生在蜀,没有人说李白是外乡人,李白说的故乡“蜀”,就是出生及成长的地方。

  几例诗文;

  1.【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乘舟出川,故乡水一路送行。

  2.【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家本紫云山(紫云山在彰明县),道风未沦落。。。”紫云山在蜀地。

  3.【上安州裴长使书】: “。。。见乡人(故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司马相如成都人),。。。,遂来观焉. 。。。。。”

  4.【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思念故乡蜀。

  5.【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赵徵君、司马相如,陈子云都是蜀人,。。。。

  6.【江西送友人之罗浮】“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疑,乡关渺安西,流浪竟何之。。。。”有人把这首诗的安西认为是李白的故乡,生地。即使安西这个地名在李白时存在,那也只能是祖居。原因很明显,李白回忆故乡的诗,无一是空洞无物的,都与一些当地的人物、虫鸟花草及山川有关。如前所引;紫云山、秭归鸟、杜鹃花、相如台、子云宅等等。途径沙漠长途跋涉归来,这首诗,没有沙漠舟船形象,如何能够成为故乡?

  “家本金陵”有人认为金陵是金城(兰州)的错讹,这倒是对的。如何南京成了故乡?不贴边的一个词如何可以推倒很多事件。传流上千年的几千首诗,经多次传抄,一点错字都没有?

  5.太白故乡的物证:

  故乡纪念物,碑文很多,都说是李白在该地成长,小时候及青少年时的事。没有一件提到李白5岁到蜀。

  蒋志先生引述【四川总志】中有李白母在漫坡渡洗衣,有鱼跃入蓝中,吃了以后,觉得有孕,生了李白。虽然这有传说的性质,但现在知道,很多传说都是朴素真实的,因为中间没有炒作的必要,没有人炒作。比如我国大禹时代的大洪水,希腊的诺亚方舟,现在都是经过考古证实的。这一传说说明李白母回到四川,在青莲乡附近的溪水中洗衣后,才觉怀孕。另一个存在事实上的信息是,不可能刚到四川就生下李白,起码在一年之后。那就是说生于神龙元年是不可能的。

  【题嵩山逸人元丹邱居】“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蒋志先生认为这个家就是李白诞生和居住的老家,讲的有理,前面关于家乡的解释,于此有同样性质。

  【唐李先生旧宅碑】 宋 杨隧 引述了李阳冰“草堂集序”证明李白家乡的人及学者,李白生于蜀,本是事实,不存在异议。

  宋本"輿地广记"彰明本汉涪县地,后置汉昌县,西魏改昌隆,随属金山郡唐属绵州先天元年改曰昌明,后唐改曰彰明,有涪水,有唐李白碑. 白之先世甞流雋州,其后内移,白生于此县.

  粉竹楼联:犹是陇西布衣,不吾欺也。或谓山东李白,其谁信之。白称陇西乃祖居之地。

  二.生于蜀的补充证据:对白去世后的记述,虽认为是间接的。如果他们见到了原始证据,加以引述,可以作为补证。

  1.唐当代;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君名白,广汉人。。。”刘幼时见过太白,说蜀话,生长在四川广汉。

  斐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李阳冰序诗集,初具行止。”

  2.五代十国;

  刘询 旧唐书(945年李白去世177年); “文苑列传”白山东人,父任城卫.不过李白在山东生活多年,有时也自称山东李白,此篇错在情理之中。

  3.北宋;

  乐史【李翰林别集序】998年“。。。李阳冰繤为草堂集十卷。。”

  宋祁【新唐书】(约1056年)文艺列传;“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招,而白已卒。。。”

  宋敏求【李太白文集后序】1080年“。。。唐李阳冰序李白草堂集十卷。。”

  曾巩 【李太白文集后序 。。。。】1058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间。

  欧阳忞:最近买到2017.4才出版的【宋本舆地广记】国家图使馆的影印本。成书为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彰明县本汉涪县地,后置汉昌县,西魏改为昌隆,隋属金山郡,唐属绵州,后唐改约鄣明有涪水有唐李白碑,白先世尝流巂州,其后内移,白生于此县。”

  4. 南宋:

  薛仲邕(约1131-1135年)【翰林李太白年谱】;“。。太白生于蜀中,出蜀之后,不复旋返。。。”

  孟点【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1242年立。前面抄范碑。。得碑之文于其集中,乃重书石刻。。。。”。

  学者陈钧在【千年诗魂 蜀道李白】“李白籍贯考”中引用了此篇的另一文本“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这个文本的依据是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引杜田的【杜诗补遗】中写的。这个文本可惜没能看到。

  5.明:扬慎(四川新都人) 【李诗选提词】 。。。成都古今记(未见过此书)云:李白生于彰明之青莲乡,

  6.清:

  王琦1759 【李太白全集】外记右记逸事;引《广舆记》:白生蜀之清莲乡。《四川总志》旧志以为彰明人,盖平武实割江、彰、剑、梓之地为邑,今蛮蔢度、清廉乡俱隶平武,则白生之地,在今平武无疑也。

  朱骏声(1788-1858)【唐李白小传】“家蜀之绵州,白生于长安元年(701)(辛丑)生之夕,母长庚入梦。”

  以上这些虽是后代记述,但均见到阳冰等人的记述,证明阳冰记述并非后代伪造,是有力的补充证明。

  三.太白不生于蜀的证据;

  【为宋忠丞自荐表】“。。。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王琦收录的这篇文章,有李白自述的年龄,可是没有写作年代.王琦考证写于至德二年(757),就是以此推断太白五岁回蜀。

  可是这只是考证,不是原始证据。且王琦只是质疑,并未肯定。

  王琦后面写道“。。据太白诗文自述,系出陇西汉将军李广后,。。。按阳冰序。。传正碑。。二文序述无有异词,此其可信而无疑者也。。。。太白之为蜀人,故彰彰也。”

  2012年吕华明、程、刘三人合著的【李太白年谱补正】,根据新唐书卷六肃宗本纪上元二年(761)【唐大招令】去大元年号敕载曰;京官五品以上正员,。。。仍具录行能闻奏(行为能力上奏),宋若思符合推荐人才的官职条件,推荐李白。推荐文存于唐三馆“通文馆、集贤院、史馆。”推断此文写于上元二年(761)九月以后。而把太白生年定为神龙元年。虽未能见到【唐大招令】文,相信学者不会乱引。

  但是分析就有所不同;李白并没有与宋若思一同回到朝廷,如何推荐的时候找李白写文,此文早在几年前二人见面时写好,推荐未果,留了草底,肃宗提出要求时,没有改动呈了上去。

  其它几篇有年龄的诗文,均无写作年代,不能以此增加推翻太白生于蜀的证据。

  【上安州裴长使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迄于今三十春也。。。。至移三霜焉。。。。”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酒饮安陆蹉跎十年,。。。”

  薛仲邕(约1131-1135年)是最早提出【翰林李太白年谱】及其年龄的人.“因取唐史诸集传与李、魏、乐史、宋敏求、曾巩所叙述,参校文集,。。” “。。太白生于蜀中,出蜀之后,不复旋返。。。”。文中并有“。。。太白。。篇什最多。。。往往不著岁月。固可考者少。。。史官所载与《代宋中丞自荐表,尤为异同妄意。。。》”他认为此篇是胡乱推断的。

  四.质疑:

  这些原始证据都是李白亲自提出的。太白会不会有意隐瞒出生在西域?或是其它目的?

  太白在年轻时即建立了一种诚信的人生观。【上安州李长使书】“白少颇周慎,忝闻义方,入暗室而无欺,属昏行而不变。。。”自述证明,李白人格高尚,不做假事,不说假话。

  但是如果涉及个人记家庭的人身安全,不得不说假话,那是另一问题。 “凉武昭王蒿九世孙” “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隋末为618年,至李白家回蜀已经过了80年,过了好几代,隋朝已经换为唐朝,朝代换了,皇帝换了,没有安全隐忧,自然没有说假话的必要。

  证据的逻辑分析

  上面的证据,是论证双方都见到的,完全一样,却出现二个不同的判断。

  一个是生于碎叶,一个是生于蜀国.

  矛盾律;同一个推理,论证过程中,互相否定的判断,不可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

  排中律;“在同一个推理,论证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

  一.原始记录已肯定生于蜀,是直接证据,也有辅助证据。没有原始证据证明是与它不同的。

  出生于蜀;包含1.身既生蜀,2.先回蜀后生白的记述。3.認蜀为故乡。 主要证据,为父母、近邻、乡里讲述,太白亲历,伯禽记录,魏、李、范见证,后代补证。

  这一条除了直接证据,也有旁证。

  二. 出生于碎叶:是推断出来的,没有任何原始记载。

  1.出生年代:李太白写有自己年龄的诗文,均未标注写作年代?年代是后代人推算出来的。

  2.其家神龙回蜀前面已经考证是太白父辈讲的,没有本人亲历,是间接证据。不管这条证据所写年份是否有错愕的可能,但太白家回蜀年代前后,年份排序,变化繁琐,却是事实。即使一位皇帝年号,一年也要换好多次,甚至有的一年三个号,造成这一问题是有特殊原因的,内容见附件一。

  三.判 断:

  1。 生于蜀有直接证据及间接证据,证据已被后代证明,此证据成立。

  2。【为宋忠丞自荐表】的二项证据,太白自述的年龄,及写作年代.其写作年代是推断出来的,可以推断其年龄,但不能作为推翻生于蜀的理由。

  四. 补充判断:如果不按前面所说的逻辑二律分析,还可使用逻辑学的其它方法

  1. 直接证明法;

  1.论题B,李白生于蜀,论据A.李白自己及家人近邻乡里都说生于蜀。经过四人记述,A已证明为真,所以B为真。

  2.能力准则;几个证人,包括李白儿子伯禽,都神智清醒,在不同的地点,互相没有联系的情况下,记述清楚,不存在造假的嫌疑。

  3.唯一准则:三个证词中都包含了生于蜀的独一无二的细节,是真的。

  4.同质性准则:三个证词中独立的细节,确定的都是一件事,是真的。

  2. 反证法;如果太白生于碎叶五岁回蜀

  1. 太白家人、近邻、就不会说太白生于蜀。当地人也不会认为他是本地人。

  2. 应有家人生于西域的讲述,没有。

  3. 太白诗文应有回蜀路途中,对沙漠、骆驼、舟船等的回忆的表述。一点也没有.

  4. 太白就不会称蜀为故乡。

  反证不成立。生于西域的情况不存在.

  结 论

  已经对生于蜀的历史证据,进行了充分及详细的论证,证明这些记载是真实的与充分的.

  【代宋忠臣自荐表】王琦的考证,即使是对的,也不能成为否认生于蜀这一事实的理由.

  现在的问题仍然是:

  一。李白家回蜀年份神龙是否错?

  二。李白在世年龄的错。

  从情理上讲,一错比较合理,那样李白就在世大概62年。如果按吕华明等的推断,李白就只活了57岁。那样短的生命,完成那样多的著作,就有问题了。

  下面的附件,有助于证明王琦的推断,岑仲勉、裴斐的考证。

  附件一。 神龙前年号混乱情况

  武后篡权初期,高僧義净, 695(証圣元年五月)回到洛阳,则天赏得玉册,上有12字,朝野不识,义净读出, 【天册神皇万岁忠辅圣母长安】,则天得此假法宝,695年当年9月,立即将证圣元年改为天册万岁元年。697改为万岁通天二年,下半年才改为神功元年,没有神功二年。神功年号只用了半年。705年中宗李显登基,改为神龙元年.

  神功刚用即废,对于刚从西域回来的父母,更是难于记忆。功龙音又相近,说者(父母甘陕口音)、听者(听者李白四川口音,再听者伯禽湖北口音,其它听者魏河北口音,李河北音 ,不同地方的口音,极易错讹.。

  自695-705,11年有17个年号,证明这一时期的年号非常混乱。岑仲勉、裴斐先生早就完成了神功误为神龙的考证。

  附件二. 葛景春在"裴斐先生与李白研究"一文中引述裴斐研究的结果,苏挺的[唐璇碑][唐璇本传]都存在神龙与神功的错讹.

  参阅书目列出重要的几种:

  1. 宋本舆地广记 国家图书出版社 宋 欧阳忞 撰 2017.6

  2. 李白全集 王埼 清

  3. 李白与杜甫 郭沫若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1

  4.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文物出版社 1994。8

  5.李白研究管窥 葛景春 河北大学出版社

  6。中国李白研究 各期

  7.逻辑学基础教程 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

  8。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社会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1996

  2018.10.1

  本文8936字

标签: 李白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