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力千钧追汉唐,建安风骨著文章。千古诗坛三星耀,李白杜甫柳忠秧!
----------------中国诗歌有救了!
大视野·大情怀·大境界
——评柳忠秧的长诗《天下洞庭天下楼》和《天下江山黄鹤楼》
余三定
(一)
大视野·大情怀·大境界
柳忠秧的抒情长诗《天下洞庭天下楼》,充满激情,内蕴理趣,读起来给我回肠荡气、心潮澎湃的感觉,让我特别感动和振奋,也带给我长久的回味和思索。其给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它的大气(气势、气魄、气象),所谓大气具体说就是诗作具有大视野、大情怀、大境界。
歌一曲动江河
——读柳忠秧长篇古体组诗《楚歌》
该文发表于《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1日07 版)
北京大学 谢冕
较之新诗,《楚歌》应该属于旧体,作者将《楚歌》定位于“古体组诗”是适当的。中国旧体诗分古、近体,《楚歌》从体制看,近于古诗歌行一类,但比旧时歌行,于奔放之中更显整饬。全诗四十四章,每章十行,每行七字,基本是一章一韵,间或有“兮”字的嵌入,则是明显地增添了楚辞的元素。所以,《楚歌》是既保持了古体诗跌荡自如的气势,而又兼富近体诗讲究音韵美的一种诗歌体式。
据诗集注释本称,作者赋予《楚歌》的含义有三:一是取自项羽本纪的垓下之歌;一是取自汉乐府中与横吹曲、鼓吹曲并称的楚调曲名(如梁甫吟);其三,则是取自现代艺人演唱的同名歌曲《楚歌》。这就暗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楚歌》是一篇来自多方灵示的、融通今古的综合之作。 作者是楚人,他选择以地理方位的楚地作为抒情的出发点,又在汗漫无际的人文时空中纵横驰骋他的想象力,从而铺陈咏叹楚文化的全部绚烂与华美。人们不难发现,贯穿全诗的理想精神,来自屈原和李白。屈原是楚国大夫,他的《离骚》和《天问》已是楚辞乃至中国文学的经典。而李白,他虽不是楚人,但楚文化影响并完成了他。酒隐安陆,仗剑去国,这已是中国文学史的佳话了。
我们从组诗的每一个篇章中,都可以看到上述两个伟大诗人的身影。屈原的悲情激愤,李白的潇洒豪放,综合奠定了现在《楚歌》的基本风格。因为是以楚为歌,所以大凡楚地的山川形胜、名士佳人、典章辞赋、文采风流,装点得《楚歌》缤纷华美,令人叹绝!但综观全篇,组诗的作者似乎并不拘泥于以楚入诗,大凡中华民族的英杰猛士,其丰功伟业足以壮人心魂者,尽可歌且咏之。从这个意义上看,柳先生的《楚歌》是一曲荡人心魄的中华正气歌!
我的这些印象,是从读《楚歌》的第一章就产生的。就在这一章,他开篇明志:“夜读春秋寻大义”,起点极高,可谓目穷五极,神游万里。他在这里先后提及的人物有“俞伯牙、钟子期、李白、孔子、文天祥、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卫青、霍去病、唐太宗以及宋太祖,等等。总共十行,极其绵密,其中涉及的有楚人,也有楚外的人,他慨叹:
五千年来日月明
大江东去长空碧
他是以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为全视野的。柳先生写诗有一种阻挡不住的大气势。这取决于他的大胸襟。一曲《楚歌》的背景就是整部的中华文明史,柳先生囊括在胸,他写的是大诗。楚人多才气,更多狂气,沈德潜评李白:“太白以气胜”,指的就是这种充盈诗中的气。眼下许多人写诗(旧体和新体),技巧是有的,就是缺“气”。柳先生不然,二十九章讲:“神韵古乐奏大吕,浩气精魂铸黄钟”,他追求的是诗中的黄钟大吕。
看相关材料知道,组诗的作者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但作者并不骄矜。通读全诗,其间充满了悲悯乃至愤激之情。诗人为天下忧,对现世的失望,使他时作悲愤语——
我叹世间心不古
我哭寰中绝弦音
我号家园悲声远
九歌动地天亦惊
诗中出现的这个我,是屈原,是李白,也是诗人自己,最动人的就是这个“我”,嗟叹
民生多厄:“我恸众生多苦难,普济心舟渡慈航”,这里是一个慈悲怀,一颗菩萨心。诗人自称是“侠骨丹心痴书生“,”把酒痛书大胸襟“。柳忠秧以诗歌的形式重现了屈原和李白的神韵,也无意间突显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这是一个集热爱与悲悯于一身的情感丰沛的人,他有大情怀,他又有婉转缠绵的意绪:“我沐湘水吻湘记,我思美人美人归。为伊不惧肝胆裂,为伊消得人憔悴“,他原是一个真切的性情中人!
楚人有才,楚女多情,风光绮丽的江汉平原是产生诗歌的地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曾有一段时间生活在江陵的星南乡。那里的稻草中镶嵌着无数水汪汪的池塘,那是古代云
梦泽的遗留,那是《九歌》中湘君和湘夫人相会的地方。江汉平原水草丰茂,盛产棉花和水稻,更盛产美女——江陵的妇女的发髻上扎着红绒绳,插着闪花的银笄,她们印证着屈原和宋玉诗中的那些美丽的女性——那些神话中的湘夫人,都是现实生活中劳动着、歌唱并舞蹈着和爱着的女人们。
回到正题,就此打住。黄鹤楼上吹玉笛,五月翠柳落梅花。谨以《一曲楚歌动江河》之题,为作者贺!
(作者谢冕:著名学者、诗评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北京作家协会副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诗探索》杂志主编)
史诗气派的正气歌
——《岭南歌》的历史观
严昌洪
捧读柳忠秧的《岭南歌》,由于语高而旨深,读了三四遍,慢慢含英咀华,才品尝到诗作的沉浸浓郁。在诗人笔下,那“地灵人杰”的赞语已不是一种概念,而是扑面而来的鲜活形象,使我们领略到万古岭南多壮观,千年豪杰齐登临的“大派”、“雄脉”。荆楚文化沃土中走出的诗人,客居羊城多年,在岭南文化的熏陶下,对南国历史多有心得,对“春风沉醉珠水暖,海阔天空白云高”的岭南锦绣一往情深,发言为诗,创意好,感情挚,文辞美。吟诵其诗,直觉诗人文思浩瀚,如三江奔流;炼句奇诡,如五岭走丸。清代诗论专家叶燮曾道:“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宏,志远则旨深,如是者,其诗必传。”柳郎独唱岭南好,不两年即在大江南北引起呼应和反响,这就验证了诗篇中所体现的志向的高远,辞章的宏丽和旨趣的隽永。诗人纵横驰骋,丰富联想,不仅描绘了祖国南天的美好景象,岭南辉煌灿烂的历史华章,更吟咏了130多位历史人物的非常事功,被评论家誉为“诗史”。
岭南唱大风
——柳忠秧史诗抒写岭南文化
陈世旭
有柳忠秧其人,倾注心力,长达三百余行的《岭南歌》,一开篇即先声夺人。
诗人高居于历史与现实交叉的制高点,极目俯瞰万木葱茏的百越大地,在奇异的岭南山川,挥洒豪情,放声高歌。一次次的生死存亡,一场场的革故鼎新,一幕幕的慷慨悲歌,前无古人的辉煌篇章,惊天动地的浓墨重彩,如涛涌笔端。诗人仗剑跃马,指挥若定,率领着南越王赵佗以降迭出不穷的百代风流,浩浩荡荡地向我们奔涌而来。
诗作如数家珍,详细描绘了百越大地上瑰丽、奇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景观,广阔而深刻地呈现出岭南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诗人以岭南人文历史为载体,充分表达出自己对岭南文化的认同与景仰,一扫史上人们对岭南的地域偏见和歧视。透过一代代岭南豪杰之士在中国历史舞台叱咤风云的壮举,张扬属于岭南人的独特精神个性。以摧枯拉朽的气魄,彻底摆脱传统中原文化的评价标准,从繁富多彩的历史与现实情境中采撷优秀的文化因子,在复杂纷纭的政治与经济变化中梳理鲜明的文化特质,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评价标准。多种元素构成了这部诗作高古雄迈、瑰伟奇绝的史诗品格,并对我们所处的现代生活与文化提出追问。
柳忠秧显然不屑于雨打芭蕉落闲庭式的吟风弄月,浅斟低唱。其诗刚健豪放,气势澎湃,如波翻浪滚。笔力千钧,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多情与奇诡交相辉映,厚重与性灵兼收并蓄,读之荡气回肠。
我与柳忠秧素昧生平,近年客居广州,偶有几次接触,他的学养与才情,直令我慨叹后生可畏。
第五篇:
柳忠秧和《岭南歌》的江河大气韵
陈定家
2012年11月29日,收到广东诗人柳忠秧的新作《圣美大江》,和以往一样,一读为快之后,马上收藏到自己的博客里。同时,在博客上信手涂抹了这样几句话:“柳君新作《圣美大江》竟然是一首郭小川式的‘现代格律诗’,在我的印象中,柳君似乎只写李白杜甫式的古体诗。没想到他的新诗也和他的古体诗一样汪洋恣肆、大气磅礴,依旧尽兴铺排,依旧豪情万丈!初读如飞瀑入涧一样酣畅,细品如水漫荒滩一样解渴。愿诗人柳忠秧在他的‘诗歌元年2012’,笔舞龙蛇,文思泉涌,写出更多更绝的惊世之作。”诗歌贴上博客之后,马上就有博友发表评论。一位网友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奔流!”网友的话抓住了柳忠秧诗歌的重要特征——如江河奔流一样“豪放大派”!
古体诗,新气象
——谈谈柳忠秧的古体诗
樊 星
寻找当代诗歌张力:古典情怀与生命顿悟
徐肖楠
创新诗体 高歌岭南
——评中国文学史难得、世界文学史罕见的史诗《岭南歌》
熊国华
复兴“大武汉”的诗歌预言
——评柳忠秧的《天下江山黄鹤楼》
李遇春
岭南有绝唱 歌赋抒豪情
——柳忠秧“文化史诗”的意蕴呈现与诗意情怀
● 庄伟杰
有这样一位大诗人,有这样一帮诗歌评论家涌现,窃以为:中国诗歌有救了!俗话说,物极必反,中国诗歌发展如此水平,还能怎样?
总该触底了吧?
标签: 李白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