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帖☞ 方言
下期征集☞ 300元稿酬征集点评 | 长江村
方 言林典铇
一座山在燃烧
最早从一条溪开始,蔓延到石头
布谷鸟把火苗带到枝头上
无辜啊,青草匍匐着
忍受大火的煎熬
若干年过去,雨
一直下,试图唤醒旧年的灰烬
山下的城市,依然追求自由崇尚贤哲
山顶建了一座寺庙,此刻
和道路一起沐浴在雨水中
雨,已不可能浇灭昨日的大火
这座山依然健在,青草开始新的葱茏
石头变得更加勇敢,默默地
任雨水雕刻;任黎明的钟声雕刻
大火洗礼后的方言,仍在山下传承
诗人简介
林典铇,福鼎人,导演、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委员,曾在《人民文学》《诗刊》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近千件,出版诗集《慢行》《在人间的春天排队》,参加《诗刊》29届"青春诗会",获福建省委、省政府第七届百花文艺奖,第二届中国刘伯温诗歌提名奖,第五届中国红高粱诗歌提名奖,十多次获宁德市、福鼎市政府百花文艺奖,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微电影《最美的样子》等多部作品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为2018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优秀节目、2017年"中国梦.青年影像大赛一等奖"等多项权威大奖。
本期最佳点评
仕 凡
全诗充满隐喻性特征,体现了一种诗性智慧。作者描绘一座有创痕的山,用此比喻方言的兴衰,比喻地区民族文化的兴衰,亦可引申为时代对方言的态度变化——忽视与珍视。燃烧过后,要么死亡,要么浴火重生,方言作为文化的一个载体,亦具有发展性,因此,“山下的城市,依然追求自由崇尚贤哲”。然而,“雨,已不可能浇灭昨日的大火”,此句单独成为诗的一节,起到警醒作用,这里的火意味着一种文化灾难,雨可视作完善方言所做的努力,表达了作者的态度:雁过无痕,群体意识上烙下的文化创伤和所造成的文明缺失,永远无法弥补。但全诗不止于此,作者依旧怀有期待,“这座山依然健在”“大火洗礼后的方言,仍在山下传承”,患难之后,方言表现出顽强的再生能力,承载人类文化所特有的自我延续与自我更新能力。作者以小见大,以山隐喻方言,以方言扩展文化,呈现了文化的生命之树历经波折而常青的道理。
经编委会评选,“仕凡”(来自微信)的评论被评为最佳,她将获得300元稿费。同时感谢以“极品酝酿”(来自微信)、“董”(来自网页)为代表的读者的热情参与,展出其优秀点评,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国诗歌网每周四向网友有奖公开征集点评,参与途径有两个:登录元。
青云
的点评
这首诗不仅耐读,而且带来形而上的思考。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抽象的方言文化符号,以具象化结构方式建构诗的特质。方言是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区域色彩,也是民族传承的组成部分,烙有社会生活嬗变的印记。“一座山在燃烧/最早从一条溪开始/蔓延到石头”。经历雨火洗礼,方言的传承过程日渐丰富多彩,其生命力像“石头变得更加顽强”,也许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具体魅力吧。虽然时代变迁,但传统文化依然像“山顶上建立一座寺庙”那样香火不断,并赋有“青草开始新的葱茏”的新意和生机。“山下的城市/依然追求自由崇尚贤哲”,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传承的体现。这首诗空灵而不朦胧,厚重而不苍白,语言也颇有艺术张力,不失为佳作。
董
”的点评
整首诗结构布局逻辑清晰,以时空截面为段落,意象深邃,耐人寻思。从过去到现在的时间轴,从山顶到山下的空间轴,两条时空轴交互纵横,形成一个多维度的诗歌意境。一开始是自然混沌开发时期,“一座山在燃烧”“无辜啊,青草匍匐着忍受大火的煎熬”,那时候方言是自然之语。然后是山下城市生活发展时期,“山下的城市依旧追求自由崇尚贤哲”“和道路一起沐浴在雨水之中”,这时的方言是人文之语。从自然之语到人文之语,就是方言的诞生和传承。“山顶上建了一座寺庙”,山下的人将寺庙建立在山顶,方言得以升华,被人在高处虔诚。“雨,已不可能浇灭昨日大火”这一句话单独成段,承上启下,点明方言文化是昨日大火不可逆的结果,是对历史的继承,同时雨也孕育繁荣今日的城市。诗的最后,“大火洗涤后的方言,仍在山下传承”,暗示未来,点出诗题。方言一词在诗中虽然只出现一次,但却贯穿始终,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点评整理:金石开
"中国诗歌网"(元。
300元稿酬征集点评 | 长江村
标签: 中国诗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