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咏蟹》原文与赏析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非凡网 14 0

《皮日休·咏蟹》原文与赏析

  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咏物诗的命意,往往超越事物本身,而别有兴寄,这首《咏蟹》也是如此。和多数寓言诗(如罗隐《蜂》)一样,由于作者的感情态度在字面上并不明点,从不同的角度,读者对诗意可以有不同解会。像本篇就既可以解释为讽刺横行不法的恶霸,这有“试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的俗谚为证;又可以解释为赞赏江湖上蔑视王法,敢作敢为的好汉。这后一种解会,由于晚唐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及诗作者本人参加黄巢起义军,作了“翰林学士”的史实,也就更具说服力和饶有别趣。

  蟹之为物,本是一种时鲜美味,“知名”度很高,而且主要产于内陆江河湖泊(诗人所咏乃河蟹),这就是“未游沧海早知名”的字面意义了。而诗人的用意,主要还在它双关的另一层较深隐的涵义。那就是,历史的风云人物虽然出现在沧海横流的时代,但在他们奋起之前,必先在民间有相当的声名。这从写农民起义的《水浒》 中有极生动的例证,早在播乱山东之前,“及时雨宋公明”、“托塔天王晁盖”之类的名号,已是不胫而走,具有相当的号召力。“未游沧海”,正暗示着将游沧海,四字遥起诗的末句。“知名”则必有其行实,这也结穴于末句。

  相面之术认为,人的命运和骨相有很大关系。据说敢于造反,犯上作乱的人,天生有凡人不具的反骨。由此看“有骨还从肉上生”一句,就不仅仅是咏蟹的硬壳,一种天赐的防身之物。当然,此句由于切贴蟹的外形特点,也使双关显得十分巧妙。这个硬壳,肉上的骨,还暗示着下一句,即蟹和一切生命一样,都有全身避祸的本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当然并非无所畏惧。“莫道无心畏雷电”这句垫得非常好,不但使所咏形象变得丰满,不流于简单化,同时又有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蓄势。“雷电”的声威,代表着自然界的威慑力,象征着人间的王法。所谓“柏台霜威寒逼人” (岑参),就有同一种象征关系,可参。谁敢以身试法?然而事情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的,畏惧和隐忍皆有限度,官逼民反就是从来存在的一个事实。这就逼出最末一句。

  “海龙王处也横行。”这是全诗的结句,也是令人击节的点睛之笔。双关在这里更加耐人寻味。就蟹而言,它天生六只脚爪,只能横向爬行,这是它有异于大多数同类动物的特点,如要它直走,便是强其所难,无论如何也办不到。诗人涉笔成趣地在这里引入“海龙王”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是因为在江海中,它是一切的主宰,而虾蟹之类,则是微贱的臣民。这一对举自然巧妙。说“海龙王处也横行”,似乎更见蟹的禀性难移,然而,超出字面的意义却是暗示“蟹”的无法无天。这就引申出更深的涵义,即赞美造反的精神。“海龙王处也横行”之可嘉,就在其不是“于无佛处称尊”,而是公然披逆鳞,敢冒犯至高无上的权威,我行我素,有点“见了皇帝不叩头”的勇气。恰如孙悟空的可爱不在于花果山做美猴王的时候,而在于以弼马温的身份大闹天宫的时候一样,这“蟹”的可爱也在于它的造反有理。

  作为咏物诗来说,本篇在艺术上是成功的。诗人不仅细察物理,对所咏的动物的特征把握得很好;而且深于兴寄,巧妙地运用双关手法加以发挥,歌颂了卑贱者最可贵的一种性格,即反抗性。

  免费下载《皮日休·咏蟹》原文与赏析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出自枕书《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2:修辞手法的作用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现在在大学高中初中都要做赏析句子的题,可要怎么做好这一类题呢?现在我教大家几种方法,以便面对这种题时找不到主题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

  2、双关: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汉语修辞格之一。字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藏着另一个意思。双关语。一语双关。∶把一个思想或一个对象在心理上同时跟通常不认为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联系起来。指两扇门。唐皮日休《初夏即事寄鲁望》诗:“归来闭双关,亦忘枯与荣。”比喻心中疑团。《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却说十三妹……忽然听得那先生说了这等一番言词,字字打到自己心坎儿里,且是打了一个双关儿透,不觉长叹一声。”两手围拢。《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月娘恰烧毕了香……就往屋里走。被西门庆双关抱住。”《儿女英雄传》第九...

  3、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2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7首。咏物诗最多的在晚唐时期。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唐】虞世南《咏蝉》【元】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

  4、海龙王:龙王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民间各地的一种习俗。龙王是古代龙神崇拜,海神信仰的产物。龙是古代神话传说生活于海中的神异生物,为鳞虫之长,司掌行云布雨,是风和雨的主宰,常用来象征祥瑞。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史记·西门豹传》说河伯,而《楚辞》亦有河伯词,则知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中国学术界普遍认同“龙王”外来的观点,文献材料表明龙王形象自唐代开始在中国流行,而出土的谭副造释迦牟尼像背...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