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首表现羁旅思家情怀的诗作,是这类题材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第一句的句意与诗题相近,是叙说自己远离故乡,客居驿站,令人难堪的是客中逢佳节。首句虽只是淡淡地交代了时令与旅次客中,但实际上已经蕴含了思家的情怀,且为下文的枯坐灯前做了铺垫。此外,诗人在这里点出时令恰好是冬至。冬至在古代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而且有庆贺的习惯,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在唐代,每逢冬至,朝廷总要放假,民间则互赠饮食,穿新衣,彼此贺节,与元旦相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冬至之夜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试想,诗人正是于这样的情形之下在“驿里”度过一个漫长难熬的夜晚。第二句顺势写来,正面叙写自己思家的情形,诗人在此抓住一个细节,“抱膝灯前影伴身”,冬至之夜,独自一人抱膝枯坐灯前,相伴的只有自己的影子,抱膝这一动作,活画出客居他乡游子的百无聊赖,“灯前”,说明是冬至之夜,而“影相伴”,则是更进一步写出其形影相吊的孤寂之感。
接下来两句如果按照正常的思路来写,应当是描写自己如何思念故里,思念亲人,但诗人却说“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他不直说自己思念亲人,而用家人深夜在想念自己这一想象的情景来表现。诗人是由自己的深夜难寐思家,进而推想家人同样夜深不寐在思念自己。这样写,显然比直写自己的思家要来得更深沉,更有内含,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免费下载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冬至: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
2、唐诗: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
3、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1988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1995年,4个日本人于此上书“樱献”。白居易画像唐代宗大历七年(...
4、鉴赏: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犹识别,辨识。《晋书·王戎传》:“族弟敦有高名,戎恶之。敦每候戎,辄托疾不见。敦后果为逆乱。其鉴赏先见如此。”谓赏识。唐李翱...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