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归去来辞》赠契顺》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馀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苏轼文集》
【文章鉴赏】
东坡谪惠州,家属在宜兴。他的朋友钱济明时任苏州通判,欲为东坡长子苏迈致家书,通过定慧寺长老守钦派卓契顺去惠州打听情况。契顺是个行者,担任寺庙守护等杂事,勇任此役,其言行当中有几处很感动人。
“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说得干脆豪迈,好似《西厢记》中下书的惠明:“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有勇无惭。”于是“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行即到耳!”做到了实不容易。这与东坡同乡人巢谷字元修,年近70,慨然自四川眉山徒步万里,访东坡、子由兄弟于海南、循州(在惠州东北)贬所,终于见到了子由,可谓后先辉映。子由惊喜地说:“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栾城后集·巢谷传》)东坡也称他“笃于风义”。有利于他人的事,该做的便做,不计较个人得失,这就是“古道热肠”,任何时候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这又是极可贵的风格。替人家做事而“无所求”,且先定下了“无所求”的宗旨然后作此长途艰险之行;还添上了“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从对面加倍申说,使东坡几乎不好再开口。仿照金圣叹批《水浒》的笔法品题之,此契顺可谓“上上人物”。
东坡对此自然很不好意思,“苦问不已”,这才得到“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的回答。“万里之勤”,仅需“得数字”以酬,在索要成风的世界里,无疑会被看作是“大傻瓜”的。可契顺却不这样想。“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他认为,如果您一定要报答的话,如此便是对他最优厚的报答。东坡另有一篇《记卓契顺答问》云:
苏台定慧院净人卓契顺,不远数千里,涉岭海,候无恙于东坡。东坡问:“将什么土物来?”顺展两手。坡云:“可惜许数千里空手来。”顺作担势,缓步而去。
他本来是空手而来,也要空手回去的,本篇说的“得书径还”,就包含这一节情事。东坡却一定要送他点东西,他只好领了这个几张纸的“秀才人情”。但是契顺回程,肚子饿了要填,鞋子破了要换,东坡穷窘,无力资助,只好写信给他的表兄程之才(字正辅,时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巡视到惠州一带),由契顺带去,顺请“略赐照管”,打这么一个“秋风”,也是无可奈何又合情合理的事。
蔡明远事,见颜真卿《与蔡明远书》,其墨迹刻入《快雪堂法帖》。一个平凡的人,靠名人诗文写入得传不朽的事,古今多有,不过很多未被人意识到而加以点破。东坡倒曾指出了一位。杜甫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东坡说:“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黄四娘独何人哉,而托此诗以不朽。”(《书子美黄四娘诗》)杜甫传黄四娘之名出于无心,东坡传卓契顺则是有意。“有意”也并不坏,多流传一些好人好事,足以劝世!
这里还要探索一下东坡选择陶渊明《归去来辞》写给契顺的本意。盖他久有学陶赋“归去来”之愿而未能,自忖远谪岭南之后,此志更难得遂,故在赴惠州的路上,舟中无事,和《归去来辞》原韵,用颜鲁公书体写作长卷,以“暂舒胸中结滞”(见《题陶靖节归去来辞后》)。东坡是慕陶、学陶的,“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黄山谷《跋子瞻和陶诗》),对陶的《归去来辞》更有特殊喜爱:贬黄州时隐括为词作《哨遍》,又作《归去来集字》诗五律十首;贬海南时再有《和陶归去来兮辞》一篇;平日手书此辞见《题跋》所述者亦数遍,可谓念兹在兹。于今又写一卷以赠卓契顺,使“托此文以不朽”,表示契顺之名,非赖自己文字以传,不敢与颜鲁公之传蔡明远相比拟,而其对陶渊明《归去来辞》之感情,也见于字里行间了。
免费下载苏轼《书《归去来辞》赠契顺》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注释: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片等多种形式。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注释在教科书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
2、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
3、鉴赏: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犹识别,辨识。《晋书·王戎传》:“族弟敦有高名,戎恶之。敦每候戎,辄托疾不见。敦后果为逆乱。其鉴赏先见如此。”谓赏识。唐李翱...
4、东坡:《东坡》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小诗就以寻常生活小景——月夜里拄杖漫步于山石高低不平的东坡为乐,显示了诗人幽独高洁的心性和履险如夷的人生态度。东坡①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②,莫嫌荦确坡头路③,自爱铿然曳杖声④。①东坡:其地在黄州东门外,又效白居易忠州东坡之名,故云东坡,诗人并以之作为自己的别号。②市人:隐指追名逐利奔走于仕途的人。野人:乡野之人,在野的无官职的居士,苏轼自指。③荦(luò)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④铿(kēng):象声词,此指手杖敲击山石所发之声。曳(yè):拖。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