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伸《西湖游记》原文与赏析
尹伸
西湖之胜,旷者水也,秀者山也,幽者林径,奥者岩洞溪壑也。有告我游者曰:“湖游可一日尽,湖上诸山,浃旬不能殚也,”嗟乎,游人之觌面失此湖也,久矣。今夫山,骨于石,缛于林,灵于水。林之变,仅在四时,而石无变也。耳浮于目,目浮于足,山始擅其奥,身之所到,而山无奥矣。大凡峰翠岩光,目入常有余,身入常不足,登南峰但知北峰之美,登北峰亦然; 然则山可三数日尽也。物之善变者,莫如水,云烟所生,峰壑取姿焉。故朝暮之变,晴雨之变,四时之变,人之所善于湖者同,而朝朝暮暮、晴晴雨雨、春春夏夏、秋秋冬冬之各有变,恐非箫鼓楼船者所易会也。由此言之,湖虽累月弥稔不能殚,而云尽之一日乎?
余武林之游,凡四十有五日。西溪横山,龙潭云栖,五日了之; 南北诸峰,江上诸刹,吴山瑞石,四日 了之。余日饮食起居,都寄金牛波面。早则辰巳,晚则申未,游人将散,而棹方勤; 酒楼无烟,栖鸟无声,而棹始返。人所频到我亦时到者,锦塘、孤山也,湖山亭、净慈寺也; 人所不到而我独到者,南之普度庵,西之里六桥、徐氏村也。最近莫如宝石,人多其累累。吾病其轮頵。每西吾舟以顾之,排者欹,頵者锐, 势遂遒上, 而执此以准诸山背面横侧之势,大率如此, 此吾形势游也。 青翰灵鶃, 楼轩相接, 丝肉骈阗,声容竞作,闺花语影,红粉歌尘,终日衎衎于风烟,而了不相涉,人喧亦喧,人艳亦艳,此吾宾王游也。长景初晴,人天俱霁,舟无小大,友无新故,程无远近,意之所到,草木生香,鸟慧鱼灵,都来亲狎。棹疲而步,步疲复棹。至于山啖红轮,波娇嫩碧,气以净而生妍,光因冶而反淡,人物为光气所转,作止都不自任,欲去不去,但唤奈何。虽情之所钟,于世颇远; 眷此雀室,宁非迷楼? 若乃梅时多雨,飘风终日,湖始波,波始声,水情始活,游情始壮,绮罗箫管始匿,渔蓑莼筏始见,此湖始专为吾辈所有,而湖上诸峰,出没于鬘云冷烟之中,偏全奇正,莫可端倪。其他市肆僧蓝,歌楼舞榭,柳堤竹屿,塔影桥虹,亦为烟水所转,摇曳模糊,别开生面。又或雨而或霁,霁而复阴,向之所谓模糊摇曳者,复变而明暎萧远。一日之间,盖不知几春秋、几朝暮矣。然犹以为渔火村灯,终不及金波一照。乃期之白分者,苦为风雨所妒; 期之黑分者,光力未满人怀,犹幸殿游,及于将望。是夕也,千里无云,万灵都寂,复得宋献孺、马眉五载酒相呼,便从断桥步至西陵。忽闻一丝清啭,疑在云上。少焉一叶西来,盖数人卧而呜呜相唱和也。俄顷失之,颇为怅惋。献孺云:“此时安得紫衣数辈,嗣为落叶哀蝉之曲,一问结璘之宫。”已又云:“安得苍髯铁笛,横查飞来,作裂石穿云之响。”一艳一仙,片晌殊怀,都有余恨。夜久骨发知寒,徘徊不能去。数点渔舟,穿桥出入,因坐桥头,各浮数白以酬之。环顾三面之山,近者远,高者卑,大者小,翠者白,都为琉璃光明所夺矣。如此湖光,水上人家,尽掩扉卧。而湖山 卜居,亦止三姓,南有虞、葛,俱名族,西止徐氏。一田舍稳卧于长林茂茭者,已二百余年。仙书所谓闲亭外舍,此似近之。此外园亭,亦常下钥,即黄贞父之寓林,身后已鞠为茂草矣。
湖山之缘未易哉! 吾始游于甲戌三月二十九日,终于五月十二日,常同者,陈仲雍、邓尔珍; 屡同者,胡仲修、顾山臣、吴巽之; 间同者,汪然明、张卿子、冯云将、陈则梁、吴今生、谭远韵; 殿而同者,宋献孺、马眉五。时崇祯七年也。
尹伸万历二十六年 (1598) 中进士,崇祯五年 (1632) 官河南右布政史,因败于农民起义军罢官。据《明史》等书记载,尹伸为官廉正强直,不阿权贵,有触必发,所至与长吏迕,屡以孤峭见摈。但与同列交却有始终,重友情,婉笃周详,皆出人意表。
尹伸对山水具有交友时那份深挚,常常一往情深。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记尹离河南后,“崇祯甲戌,买舟下瞿塘,抵金陵,游吴中、浙西,与余辈饮酒赋诗,留连不忍去。”甲戌正是尹伸《西湖游记》末所记的“崇祯七年” (1634),为期四十五日的西湖豪游就在这年的春夏之交。尹伸归蜀前,与钱谦益等临别时,总结这年壮游的感受道:“生平山水友朋之乐,尽此行矣。余生暮齿,誓欲买舟南下,更寻吴越之游。所食此言者,有如江水!”言至恳切,可见甲戌之游简直可说是其意兴远扬遄飞的生命高峰。所惜尹伸回川不久就与世长辞,未能再作吴越之游了。
《西湖游记》写得情真意挚,笔酣墨畅。尹伸对西湖之美有其独特体会,因而在游记中创造了独特的美。一般人游西湖,以为湖游一日可尽,山游则十日不能历览。尹伸四十五日的西湖之游有点与众不同,“西溪横山,龙潭云栖,五日了之; 南北诸峰,江上诸刹,吴山端石,四日了之,”陆游共只用了九日,余下三十六日“都寄金牛波面”,都乘湖船出游,——时时离不开湖水。尹伸对西湖之水有一套由细致的感性认识而来、具有独特个性的理论,他认为山林之灵在于水:“物之善变者,莫如水。云烟所生,峰壑取姿焉。故朝暮之变,晴雨之变,四时之变,人之所善于湖者同。而朝朝暮暮,晴晴雨雨,春春夏夏,秋秋冬冬之各有变,恐非箫鼓楼船者所易会也。”
尹伸月余留连湖上,“程无远近,意之所到,草木生香,鸟慧鱼灵,都来亲狎。”——迷恋到和自然融为了一体。与“箫鼓楼船”的达官贵人到各著名景点匆匆转上一圈的游法很不相同。《西湖游记》和一般游记的写法也截然不同,它没有单调地按游览先后顺序记叙各个景点。那样的“西湖游记”显然已被重复多次了。尹伸的游记不是这种拙笔,他根据自己对西湖个性的理解,在“水”和“变”二字上大做文章。妙笔生花,绘出晴湖、雨湖和月湖朦朦胧胧的动态柔美。高潮是第三段:
“至于山啖红轮, ……但唤奈何!”这是早晚所见光冶波娇的晴湖。
“而湖上诸峰,出没于鬘云冷烟之中,……盖不知几春秋、几朝暮矣。”这是时间和空间都在摇曳变幻中的雨湖、晴湖。
“环顾三面之山,……都为琉璃光明所夺矣!”这是空间和色彩神奇朦胧的月湖。
西湖的这些美景,在尹伸笔下,表现为审美心理学中所谓“综合性意象”和“错觉性意象”。经过“精微穿溟涬”地由表及里的仔细体验,深为陶醉,创造出超乎自然形象以上的新意境了。
黄山有云海、奇峰、劲松、温泉四绝。四者之所以在人们心目中不是孤立、静止的,关键在于气象万千、变幻莫测的云海。云海是黄山的“主旋律”,它和奇峰、劲松、瀑布等变化组合,从古至今,景观没有一秒钟重复过。这种动态组合再和观赏者的个性和想象结合,就可能构成黄山神异非凡的意象。尹伸笔下的西湖与之相似。西湖的“水”象黄山的云海一样,被他描摹得变化莫测。湖上诸峰、市肆僧蓝 (庙宇)、歌楼舞榭、柳堤竹屿、塔影桥虹等等景观都被烟水所笼罩,神奇飞动地组合到了一起,成了综合性、错觉性意象。这美景当然也从不会有一秒钟的雷同。
《西湖游记》用笔灵异,暗合于多种画法。晴雨中湖水的光色变化,被描写得十分精微生动,使读者有欣赏印象派绘画般奇幻迷离的感觉。写雨湖一片鬘云冷烟,所有景观摇曳模糊,这象是国画湿笔写意渲染。雨霁,景色变为明暎萧远,有如水彩画中的异色罩染,暖色加在冷色上,增加了亮度。处处离不开水,通篇多似水彩画法。写月湖三面山“近者远,高者卑,大者小,翠者白”的变幻,亦颇传月华水影之神。
免费下载尹伸《西湖游记》原文与赏析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游记:游记是汉语词语,读音为yóujì,意思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有带科学色彩的,有带抒情色彩的。文学体裁名。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巴金《光明·好人》:“我动身回国的时候,穆东先生还把他自己珍爱的一本绝版的游记送给我。”杨朔《 <海市> 小序》:“这本集子所收起来的主要是我近年来写的一些散文特写,有游记,有人物特写,也有文学杂记一类东西。”清杨名时《 <徐霞客游记> 序》:“大抵霞客之记,皆据景直书,不惮委悉烦密,非有意於描摹点缀,托兴抒怀,与古人游记争文章之工也。”林纾《 <慎宜轩文集> 序》:“得桐城之嫡传者,惟上元梅曾亮, ...
2、西湖: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杭州市区西部,景区总面积49平方千米,汇水面积为22平方千米,湖面面积为38平方千米。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西湖的湖体轮廓呈近椭圆形,湖底部较为平坦,湖泊平均水深为27米,最深约5米,最浅不到1米。湖泊天然地表水源是金沙涧、龙泓涧、赤山涧(慧因涧)、长桥溪四条溪流。西湖地处中国东南丘陵边缘和中亚热带北缘,年均太阳总辐射量在100—11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日照时数1800—2100小时。西湖有100多处公园景点,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评西湖十景”之说,有60多处国家、省、市...
3、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出自枕书《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2:修辞手法的作用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现在在大学高中初中都要做赏析句子的题,可要怎么做好这一类题呢?现在我教大家几种方法,以便面对这种题时找不到主题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