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首(其五)张协》原文 赏析
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行行入幽荒,瓯骆从祝发。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
这篇杂诗,用三层设喻说明在庸俗昏暗的社会中,有才有德的志士,往往遭到歧视,不易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庄子》说:“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诗的第一层“昔我资章甫”等六句,即化用此典,用自白的口气,说明我在往日,曾经携带着章甫(章甫是商朝人戴的一种冠帽,周时的宋国是商朝的后代,也戴这种帽子),到南方诸越的部族去出售,当我走到边远的瓯骆部族地带时,那里的人都不蓄发,整年不戴帽子,因而我的货物就不被人家重视,只好搁置在那里了。这一层表明尽管你有才有德,但是人家不看重你那种才德,你就没有什么用处。正如冠帽不被越族人所需要一样,你的货色再好也是白搭。
第二层两句:“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瓴甋是普通的砖头,玙璠是宝玉。明月,指珍贵的明月珠。砖头在宝玉面前夸耀自己,鱼目嘲笑名贵的珍珠,可见真假混淆、好坏颠倒了。这一层表明既然好坏颠倒、真假混淆了,即使有才有德也是枉然,在那种社会里显不出有什么可贵之处,甚至还被人家嘲笑,成为被歧视的对象。
第三层“不见郢中歌”等四句,用宋玉《答楚王问》文中引用的一个故事,表明“曲高和寡”的道理。《答楚王问》文中说:有人在楚国都城郢中唱歌,当他唱《下里巴人》的时候,国中能跟着唱的有几千人;而在他唱《阳春白雪》的时候,国中能跟着唱的只有几十人了;后来“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能跟着唱的,仅有数人而已。可见曲调愈高,能跟唱的人就愈少;越是乐曲高妙,越是不为众人所欣赏。这一层用“曲高和寡”、知音难得,比喻流俗不识贤才,“识才”和“不识才”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才高德劭的人,不一定受到应得的尊重。
作者在进行三层比喻之后,在诗的末尾作出结论说:“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这两句总束前文,点明作诗主旨。表明上面所述三种情况,道理本极明显,可惜流俗昏迷,多不能省察,令人浩叹。
全诗取譬明确,议论深刻,用笔错落有致。先说时不重才,故高才美服,不为世用。次说时不识才,故真伪颠倒,黑白不分,真才反被讥刺。再说高见卓识,不为时俗理解,所以“曲高和寡”,高才之士往往不被赏识。左思《咏史》云:“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作者亦有此感。不过左思是从上层不爱惜人才着笔,作者是从庸俗社会不识真才落笔,所示的道理,都具有社会意义,可谓异曲同工。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出自枕书《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2:修辞手法的作用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现在在大学高中初中都要做赏析句子的题,可要怎么做好这一类题呢?现在我教大家几种方法,以便面对这种题时找不到主题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
2、曲高和寡:曲高和寡(拼音:qǔgāohèguǎ)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对楚王问》。该成语原意是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曲高和寡”。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不仅极有文学修养,而且很有治国才略,因而深受楚襄王的赏识。朝中一些嫉贤妒能的..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