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两分钟朗读的古诗
1《答复》
海子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赏析:
海子的《答复》是一首不讲韵律却很有新意的好诗。
在历来的诗歌中,“麦地”基本上是作为恬静的田园风光的背景,像庾信的《小园赋》“苔始绿而藏鱼,麦才青而覆雉”,潘岳的《谢雉赋》“麦渐渐以擢芒,雉噍噍而朝驹”。宋代曾几的《途中二首》也是写麦地的:
鹁鸠晴雨报人知,更问农家底事宜。
村落泥干收麦地,稻田水满插秧时。
小麦青青大麦黄,新蚕满箔稻移秧。
绿阴马倦休亭午,芳草牛闲卧夕阳。
这些诗中的麦地给我们宁静、安适的感觉。海子的这首《答复》或许正是针对以往诗歌中这种平和、闲雅的风光而作吧。他在这首诗的第四行用了一个“则”字,“则”字是表示对比关系的连词,这个虚词是诗人有意嵌进去的,它站立在诗句中间,很显眼,甚至是很刺眼,它把“温暖,美丽”带来的传统诗语的柔和一下子消损掉了,使诗句具有议论性、思辨性、哲理性。海子明显地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对海德格尔所推许的.荷尔德林十分赞佩。在海德格尔思想体系中,“大地”和“天空”是两个核心的概念。《答复》里的麦地,并不是海德格尔概念的演绎,如果那样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海子的麦地虽然染上了海德格尔思想的色彩,却是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农村的一种象征,里面浸润着海子的人生体验:麦地是他肉身的更是精神的故乡,他对麦地一往情深。面对麦地,诗人不是悠然自得地观赏,而是尖锐地感受到自己无可逃遁地站在被质问的中心。他被质问了什么呢?他在另一首诗《重建家园》中说:
放弃沉思和智慧
如果不能带来麦粒
请对诚实的大地
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我”生存在大地和天空之间,“我”给世界带来什么?天空的太阳给我们以光芒,大地给我们以果实,我拿什么偿还?这首诗就是对这种质问的“答复”。诗中所说的痛苦,是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的痛苦,是古来哲人的痛苦,更是现代人生存处境中的痛苦。诗人以严肃的态度在思考,在严肃的思考中存在,实实在在地存在,正是严肃而真实的痛苦,赋予他的生命以质量,并感染读者,启示读者。
这首诗里的“芒”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意象,麦子有芒,太阳有芒。尖锐的、灼热的芒,刺向诗人也刺向读者,灼烤诗人也灼烤读者。我读海子的诗,马上联想到凡·高的画,后来才知道很多人也有类似的联想。据说海子很迷恋凡·高的画。凡·高常常画太阳下的麦地,画里的麦地像蔓延中的滚动着的熊熊烈火,它是动荡不安的,海子找到了一个极好的词——“质问”——来表达这种不安:它不容你心平气和地静赏,它具有一种逼迫力,逼你回答。
2《骨笛》
文/麦戈
捡起洁白的,那躺在地上的
骨头牧笛,瑟瑟吹响
寒颤的心,想起过去的你
想起你流火的眼睛
都市是水泥城堡
K不知道回家的方向
闷热席卷眼睛的蝶望
翘起的心飘向久远的年代
如风刻画着音弦
奏起柔情斑斓的画卷
骨头白的发亮
枕着长安古道
一觉到天亮
洁白的骨头,那躺在地上的
骨头牧笛,瑟瑟吹响
变迁的土地,想起年轮里的你
风吹的很紧,你奏起阴郁的牧笛
轻抚的手,流出了泪
脚丫叭叭追想久远的回忆
抚摸忧伤的骨笛
3《旋风》
文/麦戈
梵高的向日葵,开出了热烈的情绪
带着炽热的心投向太阳
风吹落了最后的一棵麦子
风带走了他生命的绝伦
那金灿灿的麦田,涌动着一个赤子的潮情
弥漫在世界的角落,锋利的光芒
刺痛仰望者的心
我抱着丰收的气息,坐在金黄的麦垛旁
天空明亮的要掉珍珠
人们收获了丰收的景象
荒凉的土地上
我静静地看着风吹起
点点滴滴的伤痕
那是成熟的印记
风吹过的土地
交织着金灿灿的锋芒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古诗: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
2、朗读:朗读(readingaloud),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起点的基本功;就语言学习而言,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等任何语言学习,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而且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发掘特洛伊城遗迹的德国人希泊来,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天才。他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了许多国家的语言,用的便是朗读的方法。他即使阅读相同的文章,也一遍一遍地大声朗读,一直念到深夜。听说,希泊来数次被房东赶出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结果,每一种外语,他仅用了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都学会了。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
3、适合:适合,读音shìhé,汉语词语,指符合;偶然相合;适宜。⒈犹符合。⒉犹言偶然相合。⒊犹适宜。《鬼谷子·忤合》:“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元史·刘正传》:“正察其冤,遍阅吏牍,得至元五年李介甫关领课银文契七纸,适合其数。”王西彦《古屋》第一部二:“我的论调不适合你的脾胃。”清王筠《菉友肊说》:“‘郭冠军家’四字皆见母,故元谦以双声赞美之也,乃婢语本适然,初不知双声为何事。”柳青《铜墙铁壁》第一章:“他神色不动,镇静地叫民工们不要慌乱,一边察看左近有没有适合大家隐蔽的地场。”此页面未授权duplicate自41021653...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