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王安石作文600字
王安石这个人,在没了解历史之前,只知道他是个特别牛的诗人,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读了宋史后才知道,他的“本职”,是个改革家。
王安石这个人,争议颇多,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喜爱他的人,认为他具有超前的思想。讨厌他的人,认为他的变法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
王安石这个人,若以品德考量,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两袖清风的官员之一。即便是他的政敌,都没能对他的品行挑出刺来。可我却对他的仪表,敬佩不起来。想象一下,一个男人,每天不刷牙、不洗澡、不换衣服,确实不像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但是,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人不可貌相。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的人,最终当上了宰相?这多要归功于王安石的伯乐——宋神宗,当励精图治的神宗遇上以天下为己任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帷幕。我肯定,49岁的王安石,心中有宏伟的蓝图,他希望宋朝能永远延续下去,一直国富民作文/安。
可是,王安石这个人,却是一个有些刚愎自用的理想主义者。他以为自己的方案完美无缺,任何不同意、批评他方案的人都是他痛恨的敌人,阻止他拯救苍生。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反对他,他就把朝廷全部洗牌,任用了许多小人。宋朝就像一个终于耗尽能量的机器,开始走下坡路了。
王安石这个人,我真的无法把他归类于“好”或“坏”。他有些坏毛病,比如不修边幅、刚愎自用,但他又一心为民,鞠躬尽瘁。似乎有些矛盾,但这才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才有那么多学者愿意去研究他的生平,讨论他的事迹。我觉得他是个有点可悲的人。他那么孤独,亲人、朋友都不支持他。他所坚持的变法,一直也没成功。他只能带着悲伤死去了。
王安石这个人,在不同的人心中是不同的形象。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对于一件事,可能有很多很多解释和看法。你只能根据你自己的经历去选择你心中的答案。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作文: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内容及表达方式分:①简单记叙文。②复杂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一般的看法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1).确定中心,写出深意。我们要着于挖掘所写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于从普通的小事中写出深意来。2)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3).言之有序,条理要...
2、不修边幅:不修边幅,汉语成语,拼音是bùxiūbiānfú,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出自《后汉书·马援传》。【近义词】不衫不履、不拘小节【反义词】衣冠楚楚【同韵词】高材疾足、擒纵自如、束手束足、下交不渎、焚典坑儒、宿学旧儒、攀亲托熟、惟利是图、牵衣顿足、......《后汉书·马援传》:“天下雌雄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不注意仪容、衣着。...
3、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
4、眼中:《眼中》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对“眼中”所见所闻的描写,抒写了诗人在饱尝丧乱之苦以后,对世事已经心灰意冷,只愿寻一幽静处所去过那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的意愿。全诗感情激烈,充满悲愤和惆怅,将忧国忧民而又无力回天的情绪表现的细致入微。眼中眼中时事益纷然①,拥被寒窗夜不眠②。骨肉他乡各异县③,衣冠今日是何年④?枯槐聚蚁无多地⑤,秋水鸣蛙自一天⑥。何处青山隔尘土⑦,一庵吾欲送华颠⑧。①时事:时局,政事。纷然:混乱的样子。蒙古灭金后,政局极其混乱,因此诗中有此“时事纷然”的感慨。②拥被:捂着被子,围着被子。③“骨肉”句: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句意。④衣冠(guān):就是衣冠之士。衣冠,古代士大夫的穿戴,因此,借用来指读书人,也指世族或官绅。今日是何年:等于说“这是个什么样的年头”。⑤“枯槐”句:唐李公佐作《南柯记》,叙述淳于棼梦见去到大槐安国,娶了公主,当了南柯太守,...
5、刚愎自用:刚愎自用(拼音:gāngbìzìyò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刚愎自用(愎:固执)指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形容十分固执己见,不考虑别人意见。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刚愎自用”。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时期),楚国打进了郑国,郑襄公裸体牵羊迎接楚庄王,并苦苦求饶,取得了楚王的同情。当年夏,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同楚国嫿和,晋军中军主帅荀林父想退兵,并提出等楚国军队回国后,再出兵攻打郑国,讨伐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彀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行”,并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文臣武将尽力的关系。现在失去了诸侯(指郑国背叛晋国亲向楚国),不奋勇当先,不能说是尽了力。有敌人不去攻打,不能说是勇敢。要是因此我们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先彀还说道:“率军出征...
6、以天下为己任:【解释】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同韵词】今愁古恨、宅心知训、博学审问、六亲同运、存而不论、见可而进、不依本分、国仇家恨、盈科后进、抉瑕摘衅。【成语出处】《北齐书·崔暹传》:“(崔)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到排挤,只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卫国也没得到卫灵公的重视,他努力推销他的仁政,得不到当权者的认同,只好再次启程,在去匡城的途中感慨自己以天下为己任,到了花甲之年还在奔波,没有一个安身之所。1《南史·孔休源传》:“休源风范强正,明练政体,常以天下为己任。”经过这样磨炼成长起来的青年,才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人民日报》崔久峰:有那么一天,你我都得作亡国奴!我干过革命,我的话不是随便说的!王利发:那么,您就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国奴?崔久峰:我年轻的时候,以天下为己任,的确那么想过!现在,我可看透了,中国非亡不可!王利...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