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诗句65句

非凡网 51 0

关于读书的诗句65句

  1、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2、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高启《练圻老人农隐》

  3、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王建《寄旧山僧》

  4、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孟郊《劝学》

  5、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刘过《书院》

  6、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

  7、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袁枚《寒夜》

  8、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9、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袁枚《遣怀杂诗》

  10、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诗》

  11、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高適《答侯少府》

  1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14、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杨循吉《题书橱》

  15、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欧阳修《咏零陵》

  16、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寄黄几复》

  17、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18、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欧阳修《画地学书》

  19、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杜荀鹤《书斋即事》

  20、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寄吴冲卿》

  21、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彭兆荪《读书》

  2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3、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辛弃疾《送湖南部曲》

  24、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符读书城南》

  25、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26、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

  27、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陶渊明《读山海经》

  28、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裴说《句》

  29、读书复骑谢,带剑游淮阴。——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

  30、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黄庭坚《送王郎》

  31、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32、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刘克庄《赠玉隆刘道士》

  33、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读书》

  34、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35、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刘岩《杂诗》

  36、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法式善《读书》

  37、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姚合《别贾岛》

  38、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杨继盛《言志诗》

  3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40、奚童悄向舆夫语,莫典春衣又买书?——潘际云《厂桥》

  41、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杜荀鹤《闲居书事》

  42、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薛令之《草堂吟》

  43、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宋应星《怜思诗》

  44、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

  45、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王维《偶然作六首》

  46、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许浑《寄殷尧藩》

  47、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谢逸《送董元达》

  48、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49、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于鹄《题邻居》

  50、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51、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清明》

  52、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

  53、寂历弹琴地,幽流读书堂。——刘希夷《蜀城怀古》

  54、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55、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56、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岑参《送薛弁归河东》

  57、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岑参《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

  58、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汪莹《示儿》

  59、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60、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61、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苏轼《送任极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

  62、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63、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64、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翁森《四时读书乐》

  65、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

  2、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酉阳桃花源五柳广场雕塑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

  3、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

  4、黄庭坚: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鲁直,乳名绳权,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摩围老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世称黄山谷、黄太史、黄文节、豫章先生。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人(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祖籍浙江省金华市。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作品有《山谷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进士及第,历任叶县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泰和县知县、德平镇监、秘书省校书郎、《神宗实录》编修官、集贤校理、国史...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