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纪冀教版三年级语文全册古诗词汇总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义诗》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羊跪乳,鸦反哺。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身有伤, 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晴对雨,地对天,旷野对平原。山川对草木,碧海对桑田。
山青青,水潺潺,溪流对山涧。何处春朝风景好,谁家秋夜月华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下册: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
《春日》 宋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游》 李叔同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知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 韩愈
踏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五代-蜀 韦庄
惜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唐 李绅
咏春—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 ——山西民谣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 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 《送孟东野序》 唐 韩愈
木落知寒近, 山长见日迟。 ——《淮阴夜宿二首》 唐 孙逖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 ——战国-鲁 尸佼《尸子》
钟不敲不鸣,路不铲不平。人不劝不善,事不为不成。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人无远虑: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眼前就一定有麻烦。这句话,要有相对的时间观念才可以深刻理解!人们近忧是由于以前的没有远虑,没有远虑会导致日后有很多潜在的忧虑出现。“虑”与“忧”是同义词,即忧虑。人总会有忧虑,没有近的,就有远的;没有远的,就有近的。人不可能摆脱烦恼,只有正确对待烦恼!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论语·卫灵公》:“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用法:复句式;含贬义。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可以这样解释:人如果不考虑长远,那么忧患一定会在近期出现。其意是要人目光远大,考虑长远。其实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可以这样改:“人无虑远,必有忧近”。这是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
2、古诗词: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诗,即中国古代的诗歌,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其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从广义上说,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代人所作的诗、词、散曲等;从狭义上说,古诗仅指古代人所作的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词。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散曲。一种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按有无...
3、语文: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也可以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的或口语的言语作品及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语文学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文”的语源是...
4、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居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章丘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