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志向的诗句大全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5、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杨继盛《言志诗》
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7、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8、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10、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1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12、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郑板桥《秋荷》
13、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魏源《晓窗》
1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1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6、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张谓《题长安主人壁》
1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18、新诗句成相借问,闲来议尽共寻思。终今三十余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张籍《逢王建有赠》
19、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20、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21、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语短长。——于谦《两袖清风》
2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2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2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25、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26、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苏轼《春宵》
2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28、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潜《读山海经》
2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30、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常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离骚》
31、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
3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33、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汉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3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5、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3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3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3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39、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
40、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41、镇心帷车坐,偏愁云气晴。客行殊望雨,敢说为苍生。——洪亮吉《悯旱》
42、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戴熙《题画竹》
4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4、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过客是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45、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刘过《书院》
4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47、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4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4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0、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刘禹锡: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刘禹锡,自称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
2、山海经:《山海经》(《ClassicofMountainsandRivers》),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确指说对《山海经》一书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古代典籍中首次明确指出《山海经》的作者是在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刘秀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益。在《吴越春秋》中:“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其后,东汉时期的王充、赵晔等也都在其著作中将《山海经》的作者定为伯益,...
3、郑板桥: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郑板桥(73张)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郝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4、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