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诗歌鉴赏

非凡网 41 0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逸, 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 水与睛空宜。

  鲁酒白玉壶, 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 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 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 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 茫然空尔思。

  这是一首送别诗。宴送的杜补阙、范侍御均为李白友人。

  诗一开头紧扣题中“秋日”,抒发时令感受。自宋玉在《九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句开篇,后来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声,李白却偏说“我觉秋兴逸”,格调高昂,不同凡响。“我觉”、“谁云”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富有李白的艺术个性;两名对照鲜明,反衬出诗人的豪情逸致。一、二句定下基调,别宴的帷幕便徐徐拉开。

  三、四两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傍晚,绵延的群山带走了落日;尧祠亭上下,清澈的水流同万里晴空相映成趣。诗人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赋予自己的想象,用“将”、“与”二字把它们连成一体,既使这些自然景色获得了个性和活力,为首句的“秋兴逸”作注脚,又进一步烘托了诗人欢乐的心情。接着,正面描写别宴:席上已摆好玉壶美酒,主宾们已止步下马,有的正在安置马匹休息,有的解下衣带挂在横生的树枝上,大家开怀畅饮,并且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欢快的乐曲声疾风似地飘荡在尧祠亭的四周,响彻云霄。诗人的感情同各种富有特征的物件、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气氛一句比一句浓烈,感情一层比一层推进,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一扫一般送别诗那种常见的哀婉、悲切之情,而显得热烈、奔放。

  宴席到这时,显然已是高潮。时近黄昏,白云飘向碧海,大雁从晴空飞逝。这两句既同“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相照应,又隐隐衬托出诗人和友人们临别之际相依相恋的深厚情宜。宴席从高潮自然过渡到尾声。最后,全诗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作结,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

  李白这首诗,既是送别,又是抒情。把主观的情感融注到被描写的各种对象之中,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量。尤其可贵的是,诗的格调高昂、明快、豪放,读来令人神思飞越,心胸开阔。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补阙:吴格《 <诗三家义集疏> 点校说明》:“搜残补阙,网罗遗佚,为后人提供迄今最完备之三家《诗》读本。”《左传·襄公元年》:“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阙,礼之大者也。”杜预注:“阙,犹过也。”《后汉书·胡广传》:“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阙之益。”《明史·孙磐传》:“请定建言者为四等:最上,不避患害,抗弹权贵者;其次,扬清激浊,能补阙拾遗。”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一:“且使外廷共见共闻,则怀忠抱义之士,於朝廷之得失,皆得以补阙拾遗,随时论捄。”唐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置,秩从七品上,职责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及举荐人才,与拾遗同掌供奉讽谏。分左右补阙,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北宋时改为左右司谏。南宋一度沿设,旋罢。明初又设左右司谏,不久即罢,建文帝设补阙,成祖即位后罢。低一级者为左右拾遗,合称“遗补”。《新唐书.百官志二》:“门下省有......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 ...

  2、离情别绪:《离情别绪》是由郑毅编剧的剧情片。《离情别绪》讲述了男青年阿盛与母亲一起经营着一家鲜花店,他自从母亲去世后就没能从悲痛中走出来。当阿盛与一位叫李嘉怡的女孩热恋并开始憧憬美好未来时,他才发觉那恋爱原来只是他在花地里做的一场梦。男青年阿盛与母亲一起兵连抹经营着一台盼整家鲜花店,他自从母妹盛定霸亲去世后就没能从悲痛中走出来厦狱达。当阿盛与一位叫李嘉怡的女孩热恋并开始憧憬美好未来时,他才发觉那恋爱原来只是他在花地里做的一场梦。...

  3、豪情逸致:豪情逸致,汉语词语,拼音是háoqíngyìzhì,意思是指兴奋豪放的情感和洒脱的情趣。超逸豪放的情致。出处《楹联丛话·三话·上·戏楼旧联》。清·梁章钜《楹联丛话·三话·上·戏楼旧联》:“记得丁歌甲舞,曾醉昆仑断辨,豪情逸致,甩纸坑飘飘求奔赠府若仙。”作宾语;指人的志趣示例古人所渴想的诗境是具现在眼前来了,是豪情逸多洪奔热致吗?不,一点也不!(郭沫和和只若《革命春秋·神泉七》户海慨)近义鸦射汽词:闲情逸致...

  4、鉴赏: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犹识别,辨识。《晋书·王戎传》:“族弟敦有高名,戎恶之。敦每候戎,辄托疾不见。敦后果为逆乱。其鉴赏先见如此。”谓赏识。唐李翱《答韩侍郎书》:“其鉴赏称颂人物,初未甚信,其后卒享盛名为贤士者,故陆歙州、常简州皆是也。”宋黄庭坚《和答莘老见赠》:“儿曹被鉴赏,许以综九流。”明徐渭《送俞生之入楚》诗:“归来逢鉴赏,几度抹山窗。”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东山之圣泉...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