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
1、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张炎《疏影·咏荷叶》
2、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纪映淮《咏秋柳》
3、记晓叶题霜,秋灯吟雨,曾系长桥过艇。——吴文英《十二郎·垂虹桥》
4、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5、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6、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吴文英《浣溪沙·秋情》
7、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元好问《秋怀》
8、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頫《岳鄂王墓》
9、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10、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周密《西塍废园》
11、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1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13、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听蜀僧浚弹琴》
14、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15、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16、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17、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18、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19、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江上思归》
20、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21、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杨万里《秋凉晚步》
22、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23、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24、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25、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26、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27、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白居易《秋思》
28、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29、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30、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31、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32、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李白《长相思·其一》
33、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林逋《咏秋江》
3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35、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36、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唐寅《菊花》
37、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38、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39、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郑板桥《沁园春·恨》
40、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41、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王昭君《怨词》
42、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秦观《秋日》
43、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感叹大自然美景的诗句
1、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
2、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3、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5、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6、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8、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
9、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10、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11、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卢照邻《曲池荷》
12、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13、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蔡挺《喜迁莺·霜天秋晓》
14、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15、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王昌龄《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16、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17、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冬夜书怀》
18、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刘基《眼儿媚·秋思》
19、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陆游《好事近·秋晓上莲峰》
20、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21、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22、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陆游《秋波媚》
23、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
24、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25、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26、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27、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偶成》
28、回廊远砌生秋草,梦魂千里青门道。——冯延巳《菩萨蛮·回廊远砌生秋草》
29、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30、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1、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白居易《立秋日登乐游园》
32、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33、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34、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韩琦《九日水阁》
3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36、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二首》
37、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王士祯《江上》
38、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39、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益《上汝州郡楼》
40、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41、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42、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崔元翰《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
4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44、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45、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46、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刘禹锡: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刘禹锡,自称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
2、王昌龄: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汜水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唐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岁,约在是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开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岁。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是年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之作。“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王昌龄(2张)开元十五年(727年...
3、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借助绘画中的描绘(画出或描画)术语,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梅尧臣(宋)《和杨直讲夹竹花图》:“年深粉剥见墨纵,描写工夫始警俗。”尚仲贤(元)《柳毅传书》第四折:“向画阁兰堂描写在流苏帐,说不尽星斗文章,都裁做风流话儿讲。”沈德符(明)《野获编·山人·山人歌》:“赵伯起孝廉长王百谷八岁,亦痛恶王为人,因作《山人歌》骂之,其描写丑态,可谓曲尽。”浩然《艳阳天》第一一一章:“焦振茂少不得又把昨晚上的事儿描写一遍。”爷爷满头白发,尽显他的沧桑,额头上的皱纹记录着生活的艰辛。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
4、感叹:感叹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gǎntàn。意思是指有所感触而叹息。也指强烈(抗议、申诉或抱怨)的语言。感叹又叫“咏叹”,就是用一种呼声或类似呼声的词语、句子来表达深沉的思想或强烈的感情的一种修辞格。gǎntàn有所感触而叹息。①《魏书·刘昶传》:“自陈家国灭亡,蒙朝廷慈覆,辞理切至,声气激扬,涕泗横流,三军咸为感叹。“②宋曾巩《代人祭李白文》:举觞墓下,感叹馀芬③《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提到前任谈公的事,安老爷倒着实感叹了一番④清田兰芳《明河南参政袁公(袁可立子袁枢)墓志铭》:“是叟为童子时亲见,故感叹其德,娓娓为众言之。”⑤冰心《寄小读者》二五:“归途中落叶萧萧,感叹无尽,忽然作此。”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拔矢啖睛》:操亲自拈香哭拜,三军无不感叹。强烈的语言。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记念刘和珍君》感叹一番与其感叹光阴似箭,不如从每一分钟做起与其感叹光阴似箭,不如从每一...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