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百年清华的诗句欣赏
(第一首)
清华水木,浴火凤麟。
园囿仍京郊之旧,门墙辟国学之新。
勇夫知耻而思;仁者躬行以力。
多难兴邦,同仇忾敌。
当瀛蝮之虎眈,举溟鲲之鹏翼。
树冬柏及春松,栋梁诸夏;
联南开与北大,萤雪滇西。
洎河山之光复,爰跋涉以荣归。
尔乃覆地翻天,扬清激浊。
壮志竟成,快鞭先着。
两弹一星,亮神州之长剑;
群科多士,布奇子于大盘。
或鼎彝学界,或领袖政坛。
风云叱咤,海岳瞩瞻。
所贵乎今古贯通,中西荟萃;
融理汇文,有教无类。
攻关必克,迭报探骊;
修业能精,时闻折桂。
勤锻炼以雄其体魄,
尚文明以涤其灵魂。
既路遥而任重,须红透且专深。
惟新惟高,待实现八六三计划;
不屈不挠,要弘扬一二九精神。
试看镆铘在冶,争为踊跃之金;
坎坷弗辞,甘作康庄之石。
大音希声,厚德载物。
行健无疆,自强不息。
尺璧可轻,分阴当惜。
念兹在兹,今夕何夕?
月色荷塘,清澄如故;
烛光兰灺,炽热未灰。
人寿难期,固百年之可庆;
川流易逝,诚一瞬而莫追。
昨日辉煌,已存青简;
前程照耀,更竚赫曦!
(第二首)
上苑清华,坐京师西北,
倚燕山而望玉泉塔影,
邻颐和而近圆明故垣。
康熙造熙春以贻皇子,
咸丰更清华而为新藩。
今之清华也,方六千余亩,
黉宇崔巍,中西合璧;
亭台隽秀,今古相间。
工字厅临漪榭,续前清民国之古风雅韵;
主体楼科技园,展信息时代之华彩新颜。
秀木森森,栖黄莺丹凤;
芳草萋萋,缀锦簇花团。
湖光秀丽,寻荷塘月色之踪迹;
园景旖旎,摘亚洲校园之桂冠。
二校门玉立亭亭,兴毁之间识沧桑巨变;
万泉河流水潺潺,涨落之际涵世纪风烟。
(第三首)
百年已矣,万世期焉,
展望宇内,天外有天。
报国兴华,当着先鞭。
行成于思,知行合一,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为吾校生命之源泉。
后之来者当自我激励,批判创新;
追求境界,攀峰闯关;
耻落群雄后,敢为天下先;
培育众多道德楷模、思想巨人、
科学领军、文化大师、
治国栋梁、创业中坚。
伟哉,清华!
壮哉,清华!
瞻念未来,鹏程万里,
当再接再厉,成世界文化,
高地之愿景可期而见矣。
慨当以慷,宁不额首顶礼而歌曰:
水木清华,地集灵氛。
百年风雨,强国志伸。
民主科学,求实求真。
自强不息,人文日新。
厚德载物,取义怀仁。
坚毅秉持,正意诚心。
追求卓越,耻不如人。
国学津逮,织锦传薪。
理工探骊,傲视寰尘。
培育栋梁,辉耀乾坤。
英才济济,麟凤振振。
世界一流,期许殷殷。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清华大学:一、清华学堂清华学堂(2张)1909年7月,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1911年4月,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建立背景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1904年美国表示所得赔款“原属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经中美双方多次商谈,于1908年确定退款办学相关事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1906年给美国总统《备忘录》中的一段话反映了美国退款办学的真实目的:“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可靠。”水木清华游美学务处设立清华学堂直接留美生合影(2张)1909年7月,清政府外务部、学部会同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专办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一切事宜。1909-1911...
2、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是2014年10月01日学习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岂之、李友广。《厚德载物》一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厚德载物”一语,高度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具有的重德特质,对于今天我们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序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德』特质贰厚德载物的含义与思想来源叁厚德载物精神的发展与历史意义肆厚德载物理念与中国古人社会生活伍厚德载物精神的创新与现代价值张岂之,出生于1927年,江苏南通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及学术领导经验,主持过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夏文化》季刊主编,以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
3、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2016年复旦大学出版的图书,本书介绍了自强不息的深刻内涵及其悠久的历史传承。本书讲述了司马迁忍辱史,祖逖闻鸡起舞,范仲淹划粥苦读等故事,重点撷取中国历代家风、家教、家训中的名人格言与经典文献进行讲述、解读、赏析,体现了这一人类优良品质在中国历代家风、家教、家训中的传承、发扬。自强不息精神代代积累传承,必将激励今人,使中华民族继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第一章什么是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一词的来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丰富内涵第二章自强不息精神的历史传承上古神话是自强不息精神的源头儒家圣贤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奠定者民族危机是自强不息精神近代演进的动力自强不息精神的现代升华第三章中外自强不息的经典故事中国古代自强不息的经典故事中国近现代自强不息的经典故事外国历史上自强不息的经典故事第四章家风家教家训中的自强不息精神不学《诗》,无以言志存高远,追慕先贤,“玉不琢,不成器”...
4、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苏联的帮助,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2021年9月,...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