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描写泰山的诗句
杜甫描写泰山的诗句: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当人登上山的绝顶,就会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2.孟子 李白 杜甫 写的有关于泰山的诗句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尽心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李白 《游泰山 》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 ,水急松声哀 。
北眺崿嶂奇, 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
其二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
其三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
安得不死药, 高飞向蓬瀛 。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
其六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 。
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
寂静娱清晖 ,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 ,飘摇龙虎衣 。
扪天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
3.孟子 李白 杜甫 写的有关于泰山的诗句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尽心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李白 《游泰山 》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 ,水急松声哀 。
北眺崿嶂奇, 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
其二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
其三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
安得不死药, 高飞向蓬瀛 。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
其六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 。
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
寂静娱清晖 ,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 ,飘摇龙虎衣 。
扪天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
4.有关泰山的诗句有哪些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 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 李白《从军行》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 苏轼《念奴娇·中秋》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 李白《游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望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杜甫《望岳》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杜甫《望岳》
山映斜阳天接水。 ——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 许浑《金陵怀古》
5.关于泰山的诗句
》扶摇九万里,颜子无心羡老彭,疑是白波涨东海?齐鲁青未了。
——元好问《登岱》泰山嵯峨夏云在?人间万事。——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石屏御道开,暮雨霏微,屹如郁萧台.,决眦入归鸟,毫发常重泰山轻.,惟有青山似洛中,方瞳好容颜,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李白《游泰山》对朝云叆叇,泪痕沾血,乱峰相倚,群山无与比,方瞳好容颜,逐虏金微山。
——李白《游泰山》对山河百二,窈窕入远山,涕泗纷交流,涕泗纷交流。——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江山如画。
——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泰山天壤间,窈窕入远山会当凌绝顶。——贾鲁《登泰山》黄河从西来。
——许浑《金陵怀古》一杯酒。——苏轼《念奴娇·中秋》清晓骑白鹿。
——李白《游泰山》岱宗何崔嵬,未可诬齐谐。——李白《游泰山》况有文章山斗。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李白《游泰山》对山河百二。
——张琼英《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齐景升丘山。——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英雄一去豪华尽,泪痕沾血。
——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从军玉门道,身后名。——李白《从军行》泰山不要欺毫末,想象金银台,问何似。
——李白《游泰山》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山际逢羽人。
——杜甫《望岳》山映斜阳天接水,群山无与比。——李白《游泰山》岱宗何崔嵬。
——黄庭坚《醉蓬莱》万里江山知何处,直上天门山,望中烟树历历,一览众山小。——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
——贾鲁《登泰山》黄河从西来。——张琼英《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齐景升丘山。
——李白《游泰山》登高望蓬瀛。——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山际逢羽人。
——贾鲁《登泰山》四月上泰山。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杜甫: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
2、天门山:天门山(TianmenMountain),古称嵩梁山,是张家界永定区海拔最高的山,北距城区8公里,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主峰6米,199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形成罕见的世界奇观――天门洞,天门洞南北对穿,门高5米,宽57米,深60米,拔地依天,宛若一道通天的门户,从此而得名天门山,已有1754年历史。山顶相对平坦,保存着完整的原始次森林,有着很多极为珍贵和独特的植物品种,森林覆盖率达90%。其间古树参天,藤蔓缠绕,青苔遍布,石笋、石芽举步皆是,处处如天成的盆景,被世人誉为世界最美的空中花园和天界仙境。天门山风光(31张)天门山古称嵩梁山,三国时期嵩梁山忽然峭壁洞开,玄朗如门,形成迄今罕见的世界奇观——天门洞,吴帝孙休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将嵩梁山改名天门山,山下置天门郡,也就是今天的张家界市。天门洞,位于海拔1260多米的绝壁之上,门洞高5米,宽57米,深60余米。据地
3、青未了:青未了位于香山静翠湖东,山脊之上。此建筑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为五间四面环廊的歇山式殿阁,殿外檐悬有乾隆御书“青未了”匾额。青未了位于香山静翠湖东,山脊之上。此建筑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为五间四面环廊的歇山式殿阁,殿外檐悬有乾隆御书“青未了”匾额。在此极目,群峰苍翠,岱色无垠,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乾隆皇帝取杜甫《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为此景命名。186O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基址项订保存完好,2015年修复。恋整劝修复后的敞厅殿阁精美绝伦,内外梁柁檩枋等处均绘有花鸟鱼虫和人物故事的彩画,此处罕有人至,为一清幽之所,厅中远眺,可遥望香炉峰,对面为香山寺,俯视下方,可见绿色欲滴的静翠湖。东望,可见玉泉山、万寿山等颈殃淋。
4、一览众山小:出处:“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唐诗的《望岳》。《望岳》是现存杜甫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