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美女“诗乡兰韵”一首“大东海.踏沙行”的词,说一说词牌《踏莎行》

非凡网 32 0

  因为美女“诗乡兰韵”一首“大东海.踏沙行”的词,说一说词牌《踏莎行》

  说一说《踏莎行》词牌格律

  因为美女“诗乡兰韵”一首“大东海.踏沙行”的词,我读后,觉得有些话要说一说,故撰此文。这里只谈格律,不涉及其它。

  这是被历代词人用得最多的词牌之一,由此也产生了许多看像文雅、其中一些却又颇为古怪的别名,计有:柳长春、喜朝天、踏雪行、踏云行、江南曲、潇潇雨、度新声、芳洲泊、惜余春、题醉袖、阳羡歌、芳心苦、平阳兴、晕眉山、思牛女等。《辞源》载有前三个,而有九个只是贺铸一人起的,后无从者,我们不必理它。

  现引秦观《郴州旅舍》作例,并标其格律如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格律】

  格律栏的符号中,除了“±”号表示可平可仄外,其它位置的平仄不可更改。该押韵的地方,则一定要押韵,而且要押仄声韵,含上声、去声和入声。但要注意,各个声韵最好不要同时混用,如秦观词和下面例一就只用去声韵。这是最好的情况,但是难于做到。后来之词家,大多都混用了,下面所举的例二至例五都是这种情况。

  词牌的“莎”字,属草名,故应读suō而不读shā,由唐代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而得名。“踏”也有写作“蹋”的。

  有于上下片第二句不押韵的;也有于上片押二仄韵,下片押三仄韵的。但,这只是极个别情况,不应效法。

  上下片开头两句最好做成对子。上下片最后两句,由于字数相等,也偶有作成对子的,这样的效果当然很好,但做不到时也不必勉强。

  这里说一说【兰诗人的作品】

  大东海.踏沙行

  碧海无边,独行沙路,思念如风掀潮怒。当年无意识意中人,有心两厢情愿渡。

  浪语如歌,与君同步,一脚一印滩里注。椰林树上月影忽,蓝空夜色白云浮。

  请对照【格律】中的平仄,对你的全词自行改正之。

  上片第四句应是多一字了,根据词意删去“意识”中的一字,作“当年无识意中人”或“当年无意意中人”即可。

  下片第四句的“忽”,古代读入声,入声属仄,现在读平,故标题处应标上“新声韵”三字,否则就犯律了。

  最后一句的“浮”属平声字,不能用在此处。

  词中的遣词造句,恐还要多加斟酌,因为里头有废字。比如“椰林树上”就是。这四字完全可用“椰梢”代替。

  词牌和标题写作“大东海.踏沙行”有二误。一是标题与词牌的位置颠倒了;二是“沙”字应作“莎”。另外,中间的那个小圆点,应用全角,即·?。通常的写法是:《踏莎行·大东海》。

  填词是规规矩矩的“作业”,来不得半点含糊和掺假,并非“爱咋整就咋整”滴。除非您别写上“踏莎行”,呵呵~~

  再举五例:

  【例一】

  白日无停,青山有暮。功名两字将人误。褊怀先著酒浇开,放心又被书收住。

  一味闲情,十分幽趣。梦哦芳草池塘句。东风吹彻满城花,无人曾见春来处。

  (元·刘秉忠)

  【例二】

  身世浮沤,利名缰锁。省来万事都齐可。寻花时傍碧溪行,看云独倚青松坐。

  云片飞飞,花枝朵朵。光阴且向闲中过。世间萧散更何人,除非明月清风我。

  (宋·张抡)

  【例三】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乌鸢噪。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小。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明·陈霆《晚景》)

  【例四】

  叶打星窗,雁鸣飙馆。便凄凉煞无人管。前尘昨梦不堪提,素颜青鬓都来换。

  宝袜香存,彩笺音断。细将心事灯前算。三年有半为伊愁,人生能几三年半。

  (清·万树)

  【例五】

  江阔天低,楼高思迥。春烟蘸淡如秋景。今年芳草去年愁,分明又报明年信。

  燕子还来,归期未定。可堪醉梦红尘境。世间万事尽消磨,水流不尽青山影。

  (宋·陈璧)

标签: 思故念乡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