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著名文学家贾谊,在他著名的《过秦论》当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秦国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后来大一统的秦王朝。
有意思的是,秦王朝的逐渐发展壮大,离不开外国人才的输入。比如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又比如秦惠王时代的张仪,又比如秦昭襄王时代的范雎。
但是由于郑国渠事件的产生,老秦人认识到:列国来到秦国人才都包藏着另外的目的(类似间谍)。所以建议当时的秦王嬴政驱逐所有来到秦国的列国人士,秦王也同意了。
李斯是楚国人,自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他写出了著名的《谏逐客书》。
这篇文章纵横捭阖,读来气势非常充足。后世论述秦汉文章,必然会提到李斯的这篇惊世骇俗之作。其用语汪洋恣肆,胸怀坦荡,得以成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
在文章的第1段,为了说服秦王,李斯就把嬴政的各种爷爷搬了出来,显然是要让他学习老一辈开创者的做法,看他们是如何对待列国来的人才的。
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一开始,李斯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篇亮出主题,开门见山,让人眼前一亮。论点如此,自然少不了论证。而最好的论证,就是拿秦始皇的各种爷爷说事情。那么李斯搬出了哪些爷爷呢?
首先,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霸业的建立不单单是他自己的功劳,更有由余、百里奚、蹇叔、邳豹、公孙支等人的帮助,最后取得了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的结果。而所取之士,显然都来自列国,非秦国特产。
而后是嬴政的天祖(曾祖的祖父),秦孝公。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后人说起秦国的兴起,必然要从秦孝公和商鞅变法说起。秦孝公一代明君,他所任用的商鞅却并非出自秦国,而是来自卫国,史称“卫鞅”。商鞅变法历史上名气很大,为秦国最终的兴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是秦始皇的高祖(曾祖的父亲),秦惠文王。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秦惠文王嬴驷,乃是秦孝公之子。虽然即位之初迫于秦国氏族的压力,不得不把商鞅车裂,但是却并没有废除商鞅变法,反倒是进一步确立。一个国家的变法能够长久,那么必然能带给国家更为强劲的生命力。更不必说秦惠文王用张仪,西灭巴蜀,南取汉中,三寸不烂之舌破合纵,兴连横,不光为秦国赢得大量疆土,还未秦国东出赢得了更大的空间。
而张仪,也非秦国特产,却是魏国人。
最后是秦始皇的曾祖,秦昭襄王嬴稷。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秦昭襄王嬴稷前半段活得很憋屈。本来王位与他无关,即便是即位之初,大权也都在母亲宣太后,舅舅魏冉手里,在位前三四十年根本没怎么问过政务,基本就是一个傀儡的存在。
然而后来范雎的到来,让嬴稷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先是借助他的力量加强君主集权,将魏冉、芈戎(同为舅舅)贬职,远离权力中心;而后采纳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蚕食诸侯,为秦始皇的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范雎,也是魏国人。
此时,李斯才慢悠悠地来了一句: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看似波澜不惊,实际上却是字字珠玑,嵌入人心。
此为李斯《谏逐客书》的第一段文字,但是由于把秦王嬴政的各种爷爷都搬了出来,让秦始皇无话可说。毕竟无论是在辈分上,还是在所建立的功业之上,此时的秦王还是无法和这些爷爷们相提并论的。
那么能怎么办?跟着爷爷们已经走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吧!
当然,李斯在后文中还提出了更著名的观点,甚至批评秦王“双标”,但我们认为,这一段把爷爷们搬出来的论述,精彩至极,真正打动了秦王嬴政,也才会让他最终收回了逐客的命令。而李斯也凭借智慧和勇气,从客卿摇身一变成为了大秦的丞相。
标签: 高中经典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