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全长一万九百三十里,绕过九十九道弯。
她从遥远的天际汹涌而来,携风卷浪,夹泥带沙,奔腾入海,景色壮阔。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志士热情地讴歌黄河。
听,李白在黄河边感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维在边塞独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黄河之水天上来
看,李流芳饮歌:“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元好问咏唱:“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壮似钱塘八月 直下洗尘寰
让我们翻开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淑女身材窈窕、性格温柔,来到黄河边采集荇菜。荇菜的叶子浮于水面,随着水流左右漂浮。沙滩上的水鸟,成双成对,呱呱鸣叫。好一副生动优美的黄河景观图。这是我国第一首诗——《诗经》开篇第一首《关雎》对母亲河的情感寄托。
下面请欣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九曲黄河万里沙
九曲黄河,奔腾万里,朔流而上,可直达天河。真的吗?
传说,汉武帝曾派张骞去寻找黄河的源头,谁知张骞乘着筏子,逆流而上,一直走,一直走,结果到了天河,见到了织女……
黄河,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皑皑雪山中发源,经青海,过四川,进甘肃。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非常善于描写边疆风光,他来到甘肃玉门关,眺望从天际云端直泻而下、气势雄伟的黄河,面对群山中孤寂的玉门关,感慨万千,写下传诵千年的美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遗址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她那巨龙般的肌体拱成一个“几”字,从甘肃一路北上,穿宁夏,上内蒙,下陕西,来到山西永济。
巨龙肌体拱“几”字
永济县西南城上有座鹳雀楼,高三层,下临黄河,向前可望见屏蔽西安、洛阳和中原的中条山。唐代许多文人都在这里写下了壮美的诗篇。若是王之涣到此一游,定会吟出绝世佳句——
王之涣果真来了,只见他登上鹳雀楼,俯瞰眼前奔腾不息的黄河,眺望远处“奇峰霞举”的中条山,一首千古名诗《登鹳雀楼》诞生了: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此诗一出,鹳雀楼名扬天下,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一并成为中国的四大名楼。
一说起中条山,我们眼前就浮现出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烽火硝烟。被当时国民政府视为抗战中“最大之错误”和“最大之耻辱”的中条山战役就发生在这里。从1937年至1941年,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的陕西子弟兵,血战3年,用伤亡2万多人的代价,把不可一世的日军一直拒阻在潼关以外。后由于蒋介石的错误指挥,第3军军长唐淮源率全军血战至最后一人,在大雨滂沱中举刀自戕殉国;12师师长寸性奇左腿被炸断后拔枪自尽,属下官兵全军殉国……
公元1939年初夏,黄河滩上,残阳如血,黄河声咽,热风猎猎。800个陕西冷娃与日军肉搏之后,走投无路,不愿受辱,宁愿赴死,朝西北方向的老家拜了三拜,纷纷跳入黄河。一位旗手用旗杆刺穿一名日军,将其压入黄河底,同归于尽。西北军旗帜在水面上猎猎招展……这是纪实文学《立马中条》的惨痛记述。
中条山抗日英雄殉国纪念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是风吼马叫,如黄河咆哮,听,有两位年轻的音乐家奏响了亿万中华儿女的《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昔日的一切已经过去,滚滚黄河依然激浪千重,汹涌奔腾,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黄河这一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信念,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伟大精神——黄河魂,国之魂!
黄河魂 国之魂
(20181128 一人为子园小学2019元旦诗文朗诵会作 20210203发表时有改动)
标签: 描写黄河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