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将诗情付酩酊——漫话古诗词中的酒文化(持续更新中…… 求出版)

非凡网 52 0

  原创作品,创作更新中。

  本人联系方式:beiguo@live.cn 欢迎斧正哟。更希望编辑大人垂青^-^

  简介

  酒是古诗词中的常客。一部文学史,上下五千年,几乎篇篇都散发着浓郁醉人的酒香。陶渊明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牧暂凭樽酒长精神。酒,几乎成了诗词的催化剂。

  所以读诗,要学会品酒。

  诗词中的酒,表达着不同的情绪,有性格,有感情,有气象,有思想。

  本书以诗为线,品诗中酒味,又从酒味中解读诗歌反映的社会风貌和诗人的精神世界。

  本书完稿预计12万字。

  第一部分 欢

  1.宴乐:名士风流 曲水流觞

  公 宴 诗

  曹植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坂,朱华昌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神飚接丹毂,轻荤随风移。

  飘飖放志意,千古长若斯。

  先秦时还没有凳子,人们跪坐在席子上,所谓席地而坐。为了舒服,席的下面垫上执子,叫“筵”。所以最初“筵席”指的是凳子、座位。后来,人们说“筵席”,更多的是指酒宴,大约是人们坐在一起,都要喝上几杯吧。以此可见酒在朋友聚会时是必备之物。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几个人高高兴兴谈天说地,虽然投机却不免有些寡淡,这时如果有酒助兴,气氛马上就会热烈起来。

  古人说无酒不成宴是有道理的。

  关于酒宴的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鹿鸣》是在宴会上唱的歌。全文如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朋友来家做客,主人安排鼓瑟吹笙,演奏着欢快的乐曲。朋友带来礼品,主人说着感谢的话语,夸奖朋友品德高尚。宴会气氛热烈而又和谐。最后,“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主人捧出美酒,嘉宾喝酒之后快乐逍遥,将宴会推向高潮。其中“敖”同“遨”,同“遨”,嬉游的意思,可以想象嘉宾酒喝高了,晕晕乎乎兴高采烈的样子。

  酒宴诗一般都充满欢乐、热烈、和谐的气氛,就像空气中弥漫的浓烈的酒香。曹植有一首《公宴诗》就是这样。

  公宴是一种由朝廷或者达官举行的、有群臣或下僚参与的宴会。曹植记录的公宴主人是哥哥曹丕。诗中的“公子”指的就是曹丕。曹丕当时是五官中郎将,相当于侍卫长,其实算是曹操的副手,未来的接班人,可谓少年得志。

  这样一位亦君亦臣的公子哥举办的酒宴,该是怎样一种精彩呢?

  这首诗翻译下来就是:

  公子热情敬爱宾客,宴饮终日都不觉得疲累。

  寂静良夜游玩西园,车盖亭亭如飞前后追随。

  明月洒下如练清光,天上繁星点点稀疏辉映。

  秋兰丛生于斜坡上,鲜红荷花遮满一池绿水。

  清波跃出水底游鱼,树枝间传来鸟儿的啼声。

  大风吹动红色车轮,马车随着风中奔驰如飞。

  我们纵情逍遥遨游,好希望能这样过一千年。

  宴会的内容是吃喝玩乐。吃过饭,喝过酒还觉得不够尽兴,接着坐车去游玩西园。这时夜幕已降,明月如练,繁星点点。月光下,兰花如美人静立,荷花则万绿丛中点点红,分外耀眼。池中鱼翔浅底,树上鸟雀鸣枝。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车子也显得轻盈而迅捷。真不想结束这样的宴会,真希望一生都能这样逍遥自在,

  宴会华的主要内容虽然是吃喝玩乐,但这却不是普通的宴会,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建安文人聚会。

  汉献帝建安年间,丞相曹操求贤若渴。一批在别的军阀土豪处混不下去的落的文人纷纷投靠曹家,形成了“建安文人集团”。建安文人集团的主要人物是“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这些人被人们记住,不仅是文章写的好,也都有些故事,比如孔融小时候懂得让梨,现在还是父母教育子女的素材。长大后孔融做了一方诸侯,但懂礼的孔融在乱世里却不懂权术和斗争,很快被袁绍击败,回到了朝廷。陈琳原是袁绍的部下,官渡之战前为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曹操看了檄文后虽然生气,但更欣赏陈琳的文采,打败袁绍后,把陈琳留了下来。

  曹操的封地在邺城,在现在的安阳北。建安七子和曹家的公子曹丕、曹植经常在邺城居住。这帮文人除了偶尔写些为曹家歌功颂德的宣传稿件,或者讨敌檄文,就是聚在一块儿谈文论道、饮酒赏玩,过得逍遥自在。他们经常聚会的地方,叫“铜雀台”,铜雀台周围有园,叫“铜雀园”。曹植这首《公宴诗》,就是描写建安文人在铜雀园欢宴的情形。

  铜雀台在历史上名气很大。传说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到东吴说服联合抗曹,东吴统帅周瑜犹豫不决,诸葛亮故意刺激周瑜,说:曹操攻打东吴,就是冲着大乔、小乔来的,专门在邺城建了个铜雀台,留着将来二乔居住。小乔是周瑜的妻子,大乔是周瑜的大姨子。周瑜于是大怒,才下定决心和刘备联合抗御曹操。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用的就是这段传说。

  其实铜雀台是因梦所建。曹操消灭袁绍势力后,心中得意,半夜梦见金光闪闪。第二天在闪金光的地方挖掘,挖出一只铜雀。曹操高兴,在漳水之上建了台,就命名铜雀台。铜雀台刚建成时,曹操带着曹丕曹植几个儿子和建安的一帮文人登上高台,命他们写诗作赋,歌功颂德。曹植写的最好,受到曹操的称赞。后来形成习惯,铜雀台就成了邺下文人经常聚会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文学俱乐部,或者“起点”这样的文学平台。

  对于邺下文人来说,那是一段青春肆意的岁月。他们才华横溢,壮志激扬,意气相投。他们在一起欢宴唱和,游园赏景,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曹植一定非常留恋那一段岁月,感叹如果能够永远这样地逍遥,多好。就像父亲关爱手掌牵着的风筝,就像春风吹又绿的青草,就像记忆中的春和景明、月朗风清、绚烂峥嵘。

  曹植少年时深得曹操宠爱,生活悠闲华贵而又心怀高远。他15岁开始随父亲东临沧海击海贼,北出玄塞伐柳城,南到长江征刘表,后又战孙权于赤壁,20岁封侯。他志向高远,渴望建功立业。年轻时,他写下《白马篇》,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可惜,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在父亲的羽翼下,他没有机会表现政治军事上的风采,一试才略,更没有能大展宏图。

  (待续)

标签: 描写山水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