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对于这段话的解读一直存在误区,并说成是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统治者并不仁慈,只把人民作为暴政的牺牲品,这实在是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极大歪曲。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段话进行正确的解读,读懂其中真正的含义。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史书说身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也曾跟他请教学问,而道教更是把他推崇为“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也就是俗话说的天上老君,我们就可以想见他老人家的“身价”有多高了。
老子最为人知的“招牌”思想就是“自然无为”学说。他认为任何事情都应该遵循其本身的情况去发展,不必用外力去强加干预。所谓的“自然”,就是要让万事万物自由伸展;所谓的“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不加人为的因素。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归根到底就是一种不加强力量的存在状态。
在政治上,老子大力呼吁统治者要做到清静无为,不要对老百姓施加太多的政治压力。要注意的是,他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去干,而是“不妄为”,就是不要妄自作为,而应该有所为而为,通俗点说,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做适当的事情。
老子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就好像煎条小鱼似的,不能经常去翻动它,不然的话就会被翻烂了。因此,治国不能过于急躁,而是要心平气和,自然而然,太监急了,皇帝也不能急,要坚守住清静的原则,不要用苛刑重税去搅扰百姓,搞得民不聊生。
由此,只有了解老子思想的大致情况,才能够去精读《老子》全书的所有内容。
刍狗是啥?此语何解?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是在祭祀中用的祭品。了解到刍狗的含义,解读整段话就方便的多了。我们先来看看各家的解释:
宋代文学家苏辙说道:
结刍为狗,设之于祭祀,尽饰以奉之,夫岂爱之,适时然也。既事而弃之,行者践之,夫岂恶之,亦适然也。
用它的时候极力装饰,不用的时候扔在地里踩踏,都是因为喜爱或是厌恶它,而是因为刍狗本来就是这样来使用的;
元代理学家吴澄说道: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之所以那刍狗作比喻,是要说明天地无所喜恶,人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它是不会干预的,这是自然的规律;
国学大师钱钟书说道:
刍狗万物,乃天地无心而不相关,非天地忍心而不悯惜。
不是天地不爱戴百姓,而是天地遵循自然的规律,任人之自为。
因此,总结起来,就是说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老子眼中的天地万物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依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运动而生长。
古代的人,总以为日月山川、江河湖海都有相关的神灵驾临其上,并且把周围的一些自然想象都认为是上天主宰的,经常将许多自然界许多物质加以人格化,使它们变得跟人一样会思考。老子他老人家就不相信这些东西,他非常反对这种拟人论的说法,并反复强调天地万物自然生长的状况,这种思想在古代而言无疑是非常超前的。
由此而言,老子不愧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标签: 天地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