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这一章确实很难理解,我昨天理解了却没有解释清楚,然后草草发表了,今天我做了更详细的解释,以便大家能跟上节奏(如果我理解的不对,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见解)。这里面的“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有千百种解释,大都是看字面意思或者生搬硬套。佛向佛上套,儒向儒上套,俗人向治国理政上套。那是因为后人没有把这一章看成一个整体,更没有和上下章节衔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把万物当祭品。(刍狗是一种祭品,生命短暂,祭祀完毕后也就没有用了。万物在天地之间也像祭品一样,生命短暂,就像天地不仁慈一样把生命当草芥。)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不仁,把百姓当祭品。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与?
然而天地间就像个大风箱,
---虚而不淈,踵而俞出。
天地万物像风向里面的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生不息,这不是天地和圣人的不仁,而是天道。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与其向天地和圣人责难,不如去遵循天道。
第五章是衔接第四章的天道“冲兮!渊兮!湛兮!”来说明天道之“冲”,人们不应该去责难天地和圣人,而应该去遵循天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直译普遍被人认为是错的。因为这否定了至高无上的天地和圣人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也不符合老子的价值观。于是后人想方设法为老子辩驳。从而有了各种奇离古怪的180°的狡辩的奇谈怪论。最典型的一种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想象力够丰富的,这样七拐八拐,拐到“无为”上,却不知老子的所说的“无为”根本不是他们理解的无为。然而头好像解释清楚了,腚却解释不清楚了,就这么5句话,后人竟然分出了3段意思,前面说天地圣人无为,中间说大风箱好厉害,后面直接扯到了治国理政上,风马牛不想接。好像老子说这段话的时候是喝高了,在说胡话!!!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以上是后人对这一章最典型的理解。从无为转180°转到鼓风(有为),再转180°又转到无为上。后人把“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改成了“多言数穷,不若守中。”多言想象成政令繁多,前面还在论道,突然转到了政治上,好像是在脑筋急转弯。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其中的“中”字,甲骨文从“丨”、从“〇”、从上、下“斿”。 “丨”为测量日影之表, “〇”为《考工记》、《淮南子》所记计量日影的圆形限界;上“斿”为测风之羽毛或旌幡,下“斿”为正午之影。上古先民用“中”测定方位(东南西北)、回归年时长、每日时刻(日晷)、“二分二至”(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并结合物候划分四季和节气,制定原始天文历法,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尚书·尧典》:“期三百有五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可以说,没有历法,农业生产就无以为继。帝尧给帝舜交接帝位时也强调这件事,《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在原始的农耕社会,“天道”的本义即是最初的天文历法,所以,这里的“中”是指天道。“守”可以理解为遵守。那么,“不若守于中”是在说不如遵循天道。
是什么不如遵循天道呢?是“多闻数穷”,“闻”什么?“穷”什么?我们不应该任意发挥去想象,如果老子没有喝醉的话,很显然是指前面说的话“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这下该明白了吧?
我是北京纳微时代的一名工程师,我们公司的静力水准仪就是我克服重重困难,层层解密技术难关才搞定的,技术难度远胜于这几天解密《道德经》的千年之谜。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有哪家公司像我们一样能够真正达到标称的技术指标的,我是唯一,相信我,否则您会走弯路。
标签: 天地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