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句道德经17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非凡网 30 0

道部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文:

天地没有仁爱之心,将万物当作脱离母狗喂养照顾的雏狗(任其自生自灭)。圣人没有仁爱之心,将百姓当作脱离母狗喂养照顾的雏狗(任其自生自灭)。

“刍狗”一词,以往学者常将其翻译为草扎成的狗,认为这是祭祀使用之物。实际上,“刍”的本义为用手揪扯饲草,“刍”又是“雏”字的声义偏旁,“刍狗”即雏狗,乃是从母狗那里抱养来的小狗。《庄子·天运》云:“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这段文字中对“刍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刍狗”巫祝用为驱邪(不是祭祀)的小狗。如果圣人用草扎的狗来驱邪,而不忍心用活狗,那么,这位圣人一定是位“仁者”,而不是文中所说的“不仁”。

在第四章中,老子进一步将“天道”抽象,将“道”的功用扩大,使“道”成为万物之宗、世界本原,成为“帝之先”“万物之母”。在这一章里,讲“天地”和“圣人”一样都遵循“道”,顺应自然,无欲(前文讲的不见可欲)、无亲(后文有讲天地不自生),更没有仁,即对某物不特殊关爱也没有过分残害。老子反对万物有神论,不认为自然界或天地对人有一种特别的关爱,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间没有什么仁爱,也没有目的性。

老子的这一“不仁”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导致法家学派“法条”的刻薄,即法家的“寡恩”。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残暴,有其地域文化上的原因,但老子公开宣扬残暴不仁,并为残暴不仁做出理论支撑,当是世界第一人。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无璋、清世祖康熙四大君王都要写一本老子注释本,可见一般。

欢迎喜欢《道德经》的同学们讨论研究和关注转发,每天讲解一句道德经!

标签: 天地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