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给孙子讲解《敕勒歌》
——小学二年级(上册)课文的诗词
秋鹬舞
说明:老师讲课受时间、进度要求,不可能面面俱到,亦无法全面、多角(度)展开。因此,需要“家教”与“课教”相辅相成、默契配合;更需要家长具有“精卫填海”精神,尽可能深度挖掘、广度延伸,甚至包罗万象,以便孩子学到更多与此诗相关的知识。
下面是我自编的对自家孙子“教学”的“家教教材”,希望“二年级学童”的家长们参考。根据老师目前的教学进度,将《敕勒歌》的讲解,提前发出,而《望庐山瀑布》《江雪》《夜宿山寺》,则容后再述。
首先,需要明白《敕勒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你已经学过“中国历史大序表”,应该记得有个“顺口溜”: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这六句短诗,概括了中国五千年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好学,易记,有趣。你应该熟背下来。一旦背会,就知道了中国历史朝代的发展和延续:
这里简单归纳:唐尧虞舜:
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尧(yao)→舜(shun)=五帝;
之后,大禹(yu)与其子夏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
再之后→商朝→周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完成全国统一,秦始皇第一个称为“皇帝”)→汉朝(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晋朝(西晋、东晋);
下面就是→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而后→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和十几个小国家)→宋朝(北宋、南宋;这期间还存在一个“辽国”,后被灭;金国,后改为“元”)→元朝→明朝→清朝(封建王朝覆fu灭)→民国→
1949年10月1日:全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北朝民歌”《敕勒歌》,就产生于“顺口溜”里“南朝北朝是对头”的“南北朝时期”。即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计算方法你已知道,计算一下“南北朝时期”距今多少年、存在了多少年?】
对,这个时期,距今将近1600年,自身存在169年。
“南北朝”在时间上,上承“东晋”(司马家族灭魏,建立“西晋”。西晋灭亡,司马家族逃往江南,称为“东晋”。之后,司马家族被刘裕灭族,“东晋”覆灭,南朝开始。这段历史故事已经讲过);下接“隋朝”(隋朝灭“南北朝”各国,统一中国)。所以,“南朝北朝是对头”的下一句,就是“隋唐五代又十国”。
在地理界线上,前期以“黄河为界”。后来,“北朝”强盛而“南朝”退缩,“南北朝”则以“江淮为界”,再到最后,以“长江为界”。
在西晋“八王之乱”前后,北方五个少数民族,趁“西晋”混乱、衰落之机,纷纷、陆续建立起数个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的对峙(音:zhi 意:相对而立,相持不下)局面,史称“五胡乱华”。
“五胡”具体指:
1、匈奴:战国时,它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到汉朝后,以外屡屡侵扰汉朝北方边界,而成为汉武帝的主要抗击对象(这段历史业已讲过)。东晋时,匈奴人口有100万;它先后建立了“汉国”“前赵”;
2、鲜卑:(音:xian bei )居于今黑龙江与内蒙古交界一带;南北朝时,鲜卑人口有300万;它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
3、羯:(音:jie ;属于匈奴的另外一支);居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晋时,羯胡人口有20万;它建立了“赵国”;
4、羌:(音qiang )原居于青海和四川西北、新疆南部,后迁移到甘肃一带。东晋时,羌族人口有200万;它建立了“秦国”;
5、氐(音:di )居于西北一带;东晋时,氐人有人口100万;它建立了“前秦”“后凉”;
另据史学家和人口、人种学家统计,“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还有:乌桓(huan)人30万;柔然人100万;敕勒人100万;东北诸族100万。由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多是游牧民族,所以,他们流动频繁,相互交错。
其实,西晋末年,“乱华”的少数民族部落,远非五个,只是这五个胡人部落最大,而且都正式建立了国家。所以称“五胡乱华”。
同样,所谓“五胡十六国”,也并非只有16个国家,只是这16国(单独列表讲解,此处略)最大而已。
“南北朝”,就脱胎于“五胡十六国”存在期间。当时,“南北朝”的许多小的国,和临时性的政权,陆续被大国吞并后,主要存在的国家或王朝是:
南朝:“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大王朝;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大王朝。
南北朝时期,各国相互攻伐、兼并,内部厮杀不绝,乃至朝代频繁更迭(有的犹如昙{tan}花一现,只短暂存在几年或几十年)。但是,南北双方,则一直长期维持对峙,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次“大分裂”的时期。
南北朝169年的历史,虽然乱哄哄,好像“走马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很精彩,出人意料之外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葩”故事,层出不穷。
【曾经给你讲过“五胡乱华”的故事,此处不多讲。你只需明白,《敕勒歌》产生于这个时期,即可】。
要知道什么是“北朝民歌”?
“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文人,分别创作了不少诗歌。当然,更多的,还是劳动人民创作并流传于民间的民歌、民谣。这就像“劳动人民创造了文字……创造了历史”的道理一样。
在南方流传的诗歌,称为“南朝民歌”。在北方流传的诗歌,称为“北方民歌”(很多是用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写唱、后被翻译为汉语的)。
“南北朝”诗歌,区别显然。
“南朝民歌”:讲究文辞华美、手法精致,喜欢采用“双关隐语”技巧。其情调柔婉缠绵,情感细温和,声轻气缓,抒情悠幽。按现在的说法,有点腻腻歪歪、黏黏(nian)糊糊的“娘娘腔调”。
“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风格迥(音:jiong 意:相差很远)异。以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多(少数出于汉族)。它“情调豪爽,直率粗犷,质朴刚健、富有力感”。
虽然,现存的“北朝民歌”远比“南朝民歌”数量少,但其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却异常丰富,其语言特色,淳厚质朴,远比“南朝民歌”涉猎宽泛。
【你听过爷爷声嘶力竭“吼”的苍凉雄浑的“西部摇滚”,你就能从中感受到“北朝民歌”的特点、特色和魅力。哈哈……不许笑】
“北朝民歌”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少量收录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里。
那里有一首“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脍炙人口”(“脍炙”音:kuai zhi 意:成语:原指切很细并烤熟的肉,人人喜欢吃;现比喻美好的作品,人人称赞)的《木兰辞》,也已入选教材,以后你将会学到。
总之,“北朝民歌”在形式上,一般以“五言四句”为主,但也有“七言四句”的古体及杂言体(简介)。它对之后唐代诗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引导和影响作用。
具体讲解《敕勒歌》
首先,应该知道:
①、“敕勒”:是当时中国北方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大概是从匈奴或蒙古族分离的一支);
②、“敕勒川”: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附近。
③、《敕勒歌》描述的是北地风光、游牧生活。
④、《敕勒歌》原为“鲜卑语言”,后被翻译为“汉语语言”。
《敕勒歌》(带拼音)
敕勒川 ,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Chì Lè chuān , yīn shān xià , tiān sì qióng lú , lóng gài sì yǎ 。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tiān cāng cāng , yě máng máng ,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
这首诗的诵读方法,已讲过,现在再复习一次:
注释:
①、敕勒:(略);②、阴山:内蒙古北部;③、穹庐:蒙古包;用毛毡搭的圆顶帐篷;④、苍苍:青色;
解释:
“敕勒川,阴山下”:告诉我们,“敕勒川”的位置,在连绵起伏的“阴山”之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居住的“圆顶帐篷”,比喻天空(以小见大),说明天空遮盖了整个大草原,从而,给人以草原特有的:极目远望,天地一色,天野相接,波澜壮阔的景象。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比自豪的,描述并展现出,内蒙古草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一副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全景:云涌风起间,齐腰深的青草,犹如柳条弯弯;而就在它低垂的那一瞬间,让我们看到了,刚才被野草遮掩的、正悠闲漫步于草丛中的、成群结队的牛羊。短短13个字,说明了这里水草丰美,羊肥牛壮,人们生活惬(qie:舒心)意又幸福。
深度理解:
此诗,不仅歌唱了北方大草原的苍茫、广阔,而且,与生动描绘游牧民族生活图景的同时,
展露出少数民族的博大胸襟、豪迈情怀。
此诗,言简意赅(音:gai 意:全面,完备),风格豪放,意境恢弘(hui hong ;宽阔、广大),语言精练,极富艺术感染力
【诵读之后,此时此刻,你是否产生了一种“徜徉(chang yang )于草原,抚摸着牛羊,极目远眺、一展风采”的向往?有!对!——这就是这首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之所在】
传说:
在“南北朝”时期,东魏皇帝高欢(鲜卑族人;给你讲过他的故事,你应该有印象),在攻打“西魏”时,兵败如山倒。
高欢气怒交加,头痛欲裂。将士们神情沮丧(音:ju sang 意:灰心丧气),斗志衰落。这怎么行?
高欢强迫自己爬下床,命令“敕勒族”大将军斛(hu)律金,站到山顶,一遍遍高声唱出《敕勒歌》。
军士们听到这熟悉的歌颂自己家乡的歌声,像打了一针“强心剂”,即刻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振作了起来。最后背水一战,于逆境中崛起,取得了战斗胜利。
【好,这首诗讲完了】
下面是相关知识拓展:
第一,应该知道,“北朝民歌”的《木兰辞》《企喻歌》《琅琊王》《陇头歌辞》《雀劳利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捉搦歌》)《地驱乐歌》《折杨柳枝歌》《紫骝马歌》《咸阳王歌》《陈留章武歌》,《狐非狐歌》《青雀子歌》《子夜时歌》《读曲歌》等,都很有咀嚼(ju jue )赏析的意味,值得一读。
第二,《北朝民歌》被列入小学课文的,只有这首最能表现民族情怀的《敕勒歌》;
被列入初中课文的,则是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歌颂花木兰(据说,她是河南省商丘人)“替父从军”的《木兰辞》。
第三,【复习暑假期间学过的:怎样背诵、诵读和吟诵古诗词?】
一、首先认真看“诗文”、“注释”、“译文” ;弄懂诗词的意思,明白诗词的结构(分为几层,每一层的意思),上下层,是如何上下连接的;然后,弄清诗人要表达的主旨(音:zhi意:主题)、全诗的重点句在哪里?
二、分段落、层次地诵读,尽量多读,直到能够不间断地读熟、会背;
三、在会背的基础上,从诵读→ 吟诵→ ,再诵读→ 吟诵 →直至“咬字清晰”“抑扬顿挫”,分清“轻音重音” 、“轻重缓急”,达到“饱含情感” “富有感染力”熟练背诵的程度。
四、诵读诗词的节奏:分“3字句——7字句”五个类别:
1、三字句的朗读节奏: ① “二、一”拍,例句:江南 /好;② “一、二”拍,例句:青/箬笠,绿/ 蓑衣;③ “一、一、一”拍,例句:鹅/ 鹅 / 鹅;
2、四字句的朗读节奏:“二、二”拍,例句:天似 / 穹庐,笼盖 / 四野;
3、五字句的朗读节奏:
① “二、二、一”拍,例句:空山/ 不见/ 人;
② “二、一、二”拍,例句:煮豆/ 燃/ 豆萁;
③ “二、三”拍,例句:江南/ 可采莲;
4、六字句的朗读节奏:“二、二、二”拍,例句:无言/ 独上/ 西楼;
5、七字句的朗读节奏:
① “二、二、二、一”拍,例句:梅子/ 金黄/ 杏子/ 肥;
② “二、二、一、二”拍,例句:泉眼/ 无声/ 惜/ 细流;
② “二、二、三”拍。例句:月落/ 乌啼/ 霜满天;
③ “四、三”拍,例句:三万里河/ 东入海
第四,跟我学;
下面,我把小学二年级(上册)课文里的诗词,运用合适的“节拍”,诵读一遍。我读一句,你跟着读一句:
按照我讲解的诵读方法,看着下面诗词的“ / ”线(节奏线)、“黑字”(重音字),逐字、逐句地跟着我读。
但须做到:
诵读诗词时,读出“诗词标题”之后,紧接着要把朝代、作者名称读出来;如果不然,将来考试时会“吃大亏”!
比如:请你回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哪个朝代、哪位诗人所写?”。
如果没有养成上面背诵诗词的习惯,可能你就记忆不清、回答不出来(注意:这个问答题里“双引号”与“单引号”的使用方法) !
诵读时,只要你注意“停顿点”、 “轻重音”、 特别是“融入感情”,你自会感觉到诗词的优美,慢慢地,你会喜欢上诵读诗词,更会背诵得快捷、记忆得深刻,为今后的灵活运用和个人原创,奠定牢固的基础(到那个时候,你就不是“天黑是天黑,下雨是下雨”这样写诗了!祖孙大笑……)。
《梅/花》宋•王安石
(五字句的朗读节奏: “二、三”拍)
“墙角 / 数枝梅,凌寒 / 独自开。遥知 / 不是雪,为(wei)有 / 暗香来。”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七字句的朗读节奏:“二、二、三”拍)
“蓬头 / 稚子 / 学垂纶,侧坐 / 莓苔 / 草映身。路人 / 借问 / 遥招手,怕得 / 鱼惊 / 不应人。”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五字句的朗读节奏: “二、二、一”拍)
“白日 / 依山 / 尽,黄河 / 入海 / 流。欲穷 / 千里 / 目,更上 / 一层 /楼。”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七字句的朗读节奏:“二、二、三”拍)
“日照 / 香炉 / 生紫烟,遥看 / 瀑布 / 挂前川。 飞流 / 直下 / 三千尺,疑是 / 银河 / 落九天。”
《江雪》唐•柳宗元
(五字句的朗读节奏: “二、二、一”拍)
“千山 / 鸟飞 / 绝,万径 / 人踪 / 灭。孤舟 / 蓑笠 / 翁,独钓/ 寒江/ 雪。”
《夜宿山寺》唐•李白
(五字句的朗读节奏: “二、二、一”拍)
“危楼/ 高百/ 尺,手可/ 摘星/ 辰。不敢/ 高声/ 语,恐惊/ 天上/ 人。”
《敕勒歌》北朝民歌】
(三字句的“二、一;一、二”两种节拍; + 四字句的“二、二”拍;再+ 七字句的“四、三”拍;朗读节奏为:)
“敕勒/ 川,阴山/ 下。天似/ 穹庐,笼盖/ 四野。天/ 苍苍,野/ 茫茫。风吹草低/ 见牛羊。”
注意:按节拍诵读诗词,宜记易背。但须,首先把握该诗词的字句,选择最恰当的诵读节拍;其次,不要拘泥于一种节拍,可以试读、检验,最后确定使用“最能够表达诗情画意,最能够感动自己的节拍。”
OK,结束!
标签: 小学二年级古诗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