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翻译家王佐良手迹巡回展成都站,在宽窄巷子三联书店开幕。三联书店总编辑翟德芳在开幕式讲座上表示,做这次活动除了反哺和感恩王佐良先生过去对三联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能够引导现在的读者认识老一代的学者文人。
翟德芳告诉封面新闻(thecover.cn),在上世纪80、90年代,王佐良先生的知名度非常高。他是清华和西南联大的高材生,曾留学英国,回国后又参与创建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他是英国文学史传播、翻译、研究界最亮的一颗星。”
三联书店总编辑翟德芳。
此外翟德芳还透露此次成都站展览还带来一个特别的契机。王佐良与古蜀文化早期研究者,考古学家的苏秉琦是亲家,今后有望在四川为两位学者开办联合展览。
改革开放与诗的繁华
翟德芳出生于1958年。80年代,翟德芳刚20出头,还是吉林大学考古系的学生。他记得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中国翻译了一批外国文学作品,这其中拜伦和雪莱的诗集,一本能卖十几万册。
“现在30、40岁的人可能对他都没有印象,但在80、90年代,他的知名度非常高。”
翟德芳还记得当时看到雪莱的《西风颂》相当感动,到现在依然能背诵其中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将雪莱、彭斯等英国浪漫派诗人介绍到中国来,王佐良的翻译以及研究著作,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如香港诗人廖伟棠现在说起王佐良的《论诗的翻译》,还认为“好得不得了”。
王佐良去世于1995年初,在这一时期,中国翻译界连续失去了三位优秀的英语教育家:王佐良、许国璋(1995年病逝)以及周钰良(1993年病逝)。他们都曾就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曾被称为北外英语系“三泰斗”,后被衍生成“英语三杰”。
而翟德芳觉得王佐良和其他两位“英杰”不同的是王佐良将英国文学当中的人文精神带到了中国,“甚至把中国的东西翻译成英文(传播到海外),他翻译的《雷雨》至今是该著作(英文版)的权威版本。”
浪漫的境界
此次王佐良手迹展有一个主题就是“浪漫”。
王佐良是英国16、17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权威研究专家。在他的著作《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中,他深入浅出地梳理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对于浪漫主义诗歌流派的成果、价值、影响以及这个思潮影响下重点的诗人,进行了重新挖掘和定位,也为中国轻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浪漫主义定了名。
此次展览便展出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的部分手稿。翟德芳表示通过手稿和其他手迹,可以看出王佐良是一个相当认真严谨且低调的人,他希望这些通过展现这些遗物,对浮躁的时代有些启发意义。
《读书》杂志与王佐良
据翟德芳介绍三联书店1985年恢复建制,1991年即连续出了两本王佐良的著作,即《英诗的境界》和《心智的风景线》,可见三联对王佐良的重视。
这两本著作是由王佐良为《读书》杂志撰写的文章结集而成。70年代末,《读书》杂志创刊时期,王佐良便在上面发表文章。作为该杂志的长期作者,王佐良“每期都发有小文章,介绍翻译英国文学的东西。”
翟德芳表示,《英诗的境界》自1991年出版至今,27年间不断的再版。“最新的一版已经是2017出的。三联书店能有今天成就,和王先生这样的大家支持和帮助,把最好的作品交给三联出版是分不开的。”
而这次王佐良手迹展就是三联对于老一辈学者的一次反哺。同时,翟德芳也希望能借这次机会引导现代读者,认识老一代的学者文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标签: 雪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