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得深沉——年仅25岁的妻子,将亡夫心脏随身携带29年,直至去世

非凡网 34 0

平平淡淡中有爱情,轰轰烈烈中,也有爱情。“世界科幻小说之母”——玛丽·雪莱的一生,历经了沧桑和悲情,即使丈夫珀西·雪莱生性风流多情、毫无忠贞可言,让玛丽伤透了心,但仍然不妨碍玛丽在丈夫死后终身不再嫁,还将珀西·雪莱的心脏视若珍宝。

爱得深沉——年仅25岁的妻子,将亡夫心脏随身携带29年,直至去世-第1张图片-非凡网

玛丽·雪莱最自爱的东西——死去丈夫的心脏玛丽·雪莱是被称为“世界科幻小说之母”,著有代表作《弗兰肯斯坦》,从此,科幻小说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而玛丽的丈夫——珀西·雪莱比她更知名,他是著名的英国作家和浪漫主义诗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

珀西·雪莱出身于一个英国贵族家庭,从小放荡不羁,风流成性,他在遇到玛丽的时候,已经结婚,仍然不顾双方家人反对,带着年仅17岁的玛丽私奔至法国。在与珀西在一起的八年间,玛丽先后为珀西生育4个孩子(仅有一个活下来最后长大成人),流产一次,期间,珀西同时又与玛丽的妹妹、好几个朋友的妻子保持着恋爱关系。玛丽可谓是被这段爱情和婚姻弄得遍体鳞伤。

但玛丽被珀西的才华所折服,两人是彼此眼中“能体会诗情和理解哲学的人”,加上对珀西深深的爱和依恋,所以即使珀西在一次海难中去世之后,年轻貌美的玛丽被众多追求者,均被她拒绝,这也许是对她自己曾经说过的话的承诺吧:

我发誓,假如我成不了他的妻子,我也永不会做别人的妻子!

更有美国演员、诗人、剧作家约翰·霍华德·佩恩这类才貌双全的男人向她求婚,她拒绝道:

嫁给过一个天才后,只会嫁给另一个天才 。

也许在玛丽眼中,除了自己的丈夫珀西值得被称为天才,而这“另一个天才”,也许就指她自己。

珀西和他的朋友遇难10天后才被发现,当时是夏天,尸体已经严重腐烂,人们只能通过他们的衣服来辨认他们,而珀西,在他的衣服里面,藏了一本济慈(英国杰出作家,珀西与济慈偶有书信往来,讨论文学)的诗集。他他的遗体被火化,但是奇怪的是,珀西的心脏却拒绝燃烧。现代医生认为,可能是由于珀西较早患上结核病而导致钙化,所以导致他的心脏拒绝燃烧。

珀西的心脏被交给玛丽后,玛丽就用丝绸将他的心脏仔细包裹起来,一直随身携带。在玛丽去世一年之后,珀西的心脏在玛丽的书桌上被发现——它被包裹在当时找到珀西时,珀西藏在怀里的那本济慈诗集里面。

一直到他们唯一活下来的儿子珀西·佛罗伦萨·雪莱38年后,于1889年去世后,珀西·雪莱的心脏——玛丽·雪莱生前最珍视的东西,总算和儿子一起被埋进了家族地下墓室里,带着玛丽一生的爱恨情仇,归入尘土。

爱得深沉——年仅25岁的妻子,将亡夫心脏随身携带29年,直至去世-第2张图片-非凡网

将死去亲人的骨灰或骨头做成饰品由来已久可能对于我们普通人,特别是有几千年土葬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将死去的亲人、伴侣的骨灰、骨头等做成饰品、随身携带的做法略显另类。但是,将对死去亲人、伴侣的爱转移至其骨灰、骨头的做法,却是由来已久。

在西方,将去世的亲人的头发做成首饰戴在身上的习俗,在17世纪就已经比较常见了。更有甚者,在马达加斯加某些地方,人们每隔几年就会将死去的亲人挖出来,与他们一起跳舞。而在现在,西方国家将亲人的骨灰存放在有漂亮装饰的骨灰盒里,放在壁龛架上,已经是很正常的做法。

所以,这样来看,玛丽·雪莱多年随身携带丈夫心脏的做法,其实并不那么奇怪。

即便是在东方,这样做的人也并不孤单。保存在广东韶关的、形成与晚唐时期的六祖慧能“漆布真身”尊像,以及保存在日本寺院的,形成于奈良时期和平安时期的一些佛像,都采用了将僧人的真身置于之中的保存手法。既能长期保存,又能便于后世缅怀。

现在,在北京民间,也有这一些信佛之人去世火化之后,留下一些残留物,后人也将其称之为舍利子,小心地保存起来。

在现在,更是出现了将还活着的爱人、情侣的血液用小瓶子装起来,作为装饰物戴在身上的新闻事件。还有其他一些诸如“将头发镶嵌进首饰”、“收藏爱人体香”、“收藏爱人乳牙”、“将爱人骨灰制作成宝石”等做法,可谓努力用各种方式来表达爱和依恋。

爱得深沉——年仅25岁的妻子,将亡夫心脏随身携带29年,直至去世-第3张图片-非凡网

背后的心理机制不管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玛丽·雪莱一直将丈夫珀西·雪莱的心脏随身携带,还是后文提到的替他形式的保存或携带亲人骨灰、身体其他部分的行为,都是希望通过携带、保存这种行为,与对方产生一种联结。

即使配偶一方死亡,这种联结也不会断掉,活着的那一方,会试图继续保持这种持续性的、内在连接——持续性连接。

保持这种持续性连接的方式,会根据幸存配偶的依恋类型、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有所不同。有的人会产生一种“Ta还在我身边,看,Ta就站在我面前”的感觉,有的人会将已亡配偶的遗物保存好或者带在身边,看到遗物就相当于看到了配偶,以此来保持与配偶的联结。

在一个健康的心理发展模式下,幸存的那一个会通过感受持续性联结的方式,来确认与已逝配偶之间的联结,待伤痛慢慢减轻后,得以将这一联结斩断,从而将用在已逝配偶身上的爱的能量,转移到一下个人身上。

然而在玛丽·雪莱身上,她一直到死都依然保留着丈夫的心脏(遗物),终生未再嫁,可见,她一直没有将悲伤从丈夫身上撤离,然后转移至其他地方,而是一直放在她丈夫身上,形成了一种延迟、夸大/病态的复杂哀伤。这种哀伤,一直伴随了她的整个后半生。

爱得深沉——年仅25岁的妻子,将亡夫心脏随身携带29年,直至去世-第4张图片-非凡网

老年丧偶的应对方案现在社会,备受瞩目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年丧偶,从比例上来说,年轻人即使丧偶,在自身恢复能力、身份压力、社会帮助等综合作用下,能够更快地走出丧偶之痛。像玛丽·雪莱这种终身守寡的,毕竟只有少数。

但是老年人,很大程度上已经慢慢“被社会所疏离”、“不再被社会和后人所需要”,身边的老伴儿就是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此时一旦丧偶,他们本来就因为巨大的丧失感而不容易走出悲伤,加之有没有“社会/孩子还不能没有我”的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容易长期沉溺于丧偶之痛,甚至有可能产生“还不如就这么跟Ta一起去得了”的心态,会对老人带来巨大的不幸福感。

虽然“睹物思人”是长情、爱和依恋的表现,但是如果长久睹物思人而无法走出悲伤,则不利于还在世一方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为了让丧偶老人,能够更快地走出悲伤,安享晚年,我们要一起努力给予丧偶老人帮助:

(1)在适当的时间,将已亡人的遗物等统一收起来、放好,对于不重要的,可以处理掉。避免另一方睹物思人。如果老人愿意,子女可以把Ta接到身边与自己同住,既能避免Ta在原来的环境中难免悲伤,又能方便照顾老人。

(2)开导老人,让Ta不要有自责情绪。没有哪一对夫妻在一起没有过争吵和矛盾,一方走了之后,剩下的那一方就容易产生强烈的自责感,想着“要是Ta还活着的时候我对Ta再好些就好了,要是以前我脾气好些就好了”之类。这种情绪没有任何好处,只会让生者活在痛苦之中。

(3)往好的方面思考问题。虽然配偶已经走了,留下的人,不妨想着“走了也算是不用再继续留在人世间吃苦了”,对于那些临终前受到病痛折磨的人,这种思维方式更是适合,起码,能让生者想开一些。

(4)想办法增加老人的社会联结和与后人的联结。多让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多陪老人喝喝茶、聊聊天,才能让老人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活得更加有活力和动力。

爱得深沉——年仅25岁的妻子,将亡夫心脏随身携带29年,直至去世-第5张图片-非凡网

我们活于人世间,努力寻找那个与自己共度一生的人,幸运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爱人和幸福。但是没有任何一段关系是永久持续下去的,如果爱人先我们而去或者离开了我们,不管那时我们尚年轻还是以至垂暮,都应该学会适度悲伤。陷在悲伤中,只会让我们痛苦不堪。

End.

【参考文献/资料】

(1)《“科幻小说之母”玛丽·雪莱的悲情人生》,裘伟庭,2018年10期,世界文化。

(2)《苦难中的天才 玛丽·雪莱的怪物》,马利洪、马云烨,2018年13期,世界博览。

(3)Mary Shelley's Favorite Keepsake: Her Dead Husband's Heart,STACY CONRADT,/

(4)《“舍利子”之谜》,何宏,2002年01期,科学与无神论。

(5)《奇葩首饰,把爱人“戴”在身上》,贾晓静,2016年08月16日,今日女报。

(6)《持续性联结及其与丧亲后适应的关系》,何丽、唐信峰、朱志勇、王建平,2016年05期,心理科学进展。

(7)《寻回失落的幸福——丧偶老人心理巧调节》,李蕊,2012年11期,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标签: 雪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