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习《易》至《渐卦》,见《渐卦》六爻辞皆以“鸿”起兴比喻,大有《诗经》之风,而《诗经》中也正好有一篇《鸿雁》,于是《诗》、《易》共读,相得益彰,竟发现两者不仅皆以鸿雁起兴、比喻,而且文章风格如出一辙,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也是完全一样的。
《渐卦》是由《泰卦》变化而来的,《泰卦》先变为《贲卦》,然后《贲卦》再变为《渐卦》。《贲卦》变《渐卦》时,《贲卦》初九上行而之于五位,遂成为《渐卦》九五。《渐卦》九五爻辞以“鸿渐于陵”起兴,“陵”是高平之处,五位又是君王之位,故“鸿渐于陵”象征贤臣履君位,代君王而暂行王权。《易》中凡涉臣代君权,一般就是指周公辅成王之事。周公代成王而行王权,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却遭到王族内部、尤其是周公兄弟间的猜忌,并一度引发“三监之乱”。“鸿渐于陵”或许就是周公所系之爻辞,用以化解人们对周公辅政的猜忌。
鸿雁是候鸟,我国东北地区是鸿雁的繁殖地,我国东南地区是鸿雁的越冬地,每年,鸿雁就在南北两地间迁徙,而中原地区则是鸿雁迁徙的途经地。无论是繁殖地还是越冬地,鸿雁都生活在低湿有水的沼泽中,山陵高坡之处或许是鸿雁迁徙途中的暂栖之所,但绝不会是鸿雁长期生活的地方,故“鸿渐于陵”就象征周公辅政,代行王权只是暂时的,是权宜之计,周公是不会贪恋、篡夺王权而久居王位的。周公就像鸿雁一样,只愿在卑湿的沼泽地生活,而不会生活在高陵之上,鸿雁只是高陵之上的匆匆过客,不会在高位上久留,所以奉劝大家不必猜忌鸿雁会久居高陵。
读了《易经》,我们再看看《诗经》。下面是《诗经·小雅·鸿雁》的原文: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历来争议颇多,大多认为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描写了人民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这种认识其实犯了常识性错识,因为这首诗属“小雅”范畴,而非是“国风”范畴。《诗经》中的国风民歌一般是描述劳动人民生活情感或反映民间疾苦的,而“小雅”范畴的诗篇则是描写贵族生活的,故这首“小雅”范畴的诗,其主题不应该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笔者认为这是一首以周公自述的口吻,阐明自己辅佐成王的艰辛和出发点的诗篇。周公以鸿雁自喻,说明自己只是一只迁徙的候鸟,来去匆匆,无意于谋求或贪恋高位,自己的“劬劳”,只是为了更好地在“中泽”生活,而不是在高陵上呼号。下面我们就具体赏析一下这首诗。
我们先解释一下诗中的字词。
①肃肃:恭谨的样子,意为行为恭谨,不敢张狂。②爰:这里是“援”的初文,帮助、辅佐的意思。③劬:从句从力,是弓背曲体用力的样子,表示出大力气。④矜:严肃,自尊,拘谨,庄重。矜人,即矜持之人,指态度庄重、拘谨的人。这里特指少年老成的周成王。古语云:”夫以礼待人者,必以礼律己“,即尊重别人的人,一定具有自尊自重的美德。⑤鳏寡:鳏寡孤独的省语,这里特指孤儿寡母。周武王病逝,周成王与其母就成了孤儿寡母。⑥垣:本指墙,这里泛指建筑物。⑦宣骄:自我夸耀、显摆。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就是:
鸿雁迁徙天上飞,翅膀扇动恭且谨。征途上的人儿啊,劬劳野外不松懈。我王年少乃持重,责无旁贷应扶助。不避嫌疑不弃苦,怜其孤儿与寡母。
鸿雁迁徙天上飞,聚在泽中以为家。忙筑墙的人儿啊,城垣已耸千百堵。虽然劳累很辛苦,为能尽快得安居。
鸿雁迁徙天上飞,劳苦哀鸣嗓音粗。唯此哲人事理明,知我劬劳发苦声。只那愚人爱猜忌,道我张狂宣骄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应该是周公辅成王。武王克殷二年后病死,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周王朝初建,旧殷复辟势力还在蠢蠢欲动,加之成王年幼,孤儿寡母力薄难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从大局出发,不避嫌疑,挺身而出,主动担当起了匡扶危局的重任,并开始了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工作,《诗》中谓之“劬劳”。周公“劬劳”,明事理的哲人称赞周公,而喜欢猜忌的“愚人”则怀疑周公篡位,对周公极为不满。周公的亲兄弟管叔和蔡叔等就是这样的“愚人”,他们不顾大局,竟然和纣王之子武庚勾结,联合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监之乱”或称“武庚叛乱”。
周公东征胜利后,在瀍水东岸修建洛邑,把那些旧殷“顽民”强迫迁移到这里,严密加以监视。又在瀍水西岸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这样,西边的关中平原,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兴起的根据地,称为“宗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东西连成一片,长达千里以上,都成为周的王畿,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全国,这就是《诗》中所谓“其究安宅”。周公亲自主持河洛地带的东都城邑的建设,这就是《诗》中所谓“之子于垣,百堵皆作”。周公如此“劬劳”,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鞠躬尽瘁、奔走呼号,但仍有些“愚人”在背后造谣中伤,这就是《诗》中所谓“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以上是笔者结合《易经》,对《诗经·鸿雁》的独特解析。关于《诗经·鸿雁》一诗的背景及主题,历来看法不一。有认为是赞美周宣王的,如《毛诗序》云:“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有认为是流民自叙悲苦的,如朱熹《诗集传》云:“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有认为是写周王派遣使者到各处救济流民的,如方玉润《诗经原始》云:“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费尽辛苦,民不能知,颇有烦言,感而作此。”各种看法,不一而足,笔者认为都不切合实际,不足采信,唯周公辅成王,受人猜忌之事,与诗中之言最为契合,可谓天衣无缝,故再出一家之言,以供参考补正。
标签: 诗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