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

非凡网 45 0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1张图片-非凡网

「 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的剑桥大学

留下了不少文学名人的青春

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推送的两位主角

纳博科夫和徐志摩 」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2张图片-非凡网

✦ “剑桥好浪漫,唤醒我的爱”

徐志摩去剑桥大学,据说是因为在伦敦的时候,正好和林徽因的恋情受到挫折,于是决意离开,放弃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习计划。1921年春,他来到剑桥,成为国王学院的特别生,先后大约待了有一年半的时间。虽然徐志摩在剑桥逗留的时间不长,但这次经历居然成为他的人生新起点,从那时起,他的志趣就开始由政治学转向文学。

初抵剑桥,徐志摩充满了新鲜感,他写到:“从此黑方巾、黑披袍的风光也被我占着了”。 这里所说的黑方巾和黑披袍,指的是剑桥本科生在正式场合,或在某些规定的场所,必须穿戴的学位服。我用心琢磨这句话,不知道他说的“占着了”是什么意思,究竟是说他自己也戴了黑方巾,身穿黑披袍呢?还只是站在国王学院桥边的那棵古树下,观望那些身着黑方巾和黑披袍的剑桥学生呢?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3张图片-非凡网

© 上世纪20年代,剑桥学生们的标准穿着

我的猜想是后者。徐志摩当时只是国王学院的特别生,不算是正式注册的剑桥学生,因此他不可能穿上黑色的本科生学位长袍,也不可能住在剑桥大学的学生宿舍里面。事实上,他一直住在校外,住在校外的好处是,不必像剑桥学生那样夜晚翻墙回宿舍,动辄被门房处以罚款。

徐志摩来到国王学院的那年春天,留学生纳博科夫已是剑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他的宿舍在三一主院的西南角,斜对面就是牛顿当年住过的宿舍。纳博科夫对他在英国留学那几年的记忆,与徐志摩的温馨回忆恰成鲜明对照,用纳博科夫自己的话来说,那是一段隐晦和潮湿的时光,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祥的预兆。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4张图片-非凡网

© 1919年,21岁的纳博科夫来到了英国剑桥(左二),正式注册为三一学院的学生

据说报到那天,纳博科夫身穿黑中透蓝的学位长袍,头戴黑方帽,去见导师哈里逊,但很快就发现自己几乎走进了一场荒诞剧。根据纳博科夫在自传里的回忆,大致的情境应该与我如下的描绘相差不远。

哈里逊导师的办公室在二楼,一年级学生纳博科夫走上楼梯,来到哈里逊办公室门前,沉重的大门虚掩着,他敲了一下。

“进来吧!”

一句短促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已是黄昏时分,纳博科夫穿过前厅,小心翼翼地走进导师的书房。书房的光线很暗,只有大壁炉那边透过来一息微弱的火光,他隐隐绰绰地看见壁炉前摆着一把椅子,看不清椅子上坐着什么人。纳博科夫向前跨了一步。

“ 我的名字叫……”

话音未落,纳博科夫不小心一脚踢翻了哈里逊先生放在座椅旁边的茶具,壶里的茶叶全部翻倒在地毯上。哈里逊不满地嘟囔了一句,从座椅上斜过身来,伸手把茶壶扶正,然后用手指头掬起茶壶口吐出来的那一团黑糊糊的茶渣,又把这团东西重新塞回茶壶。

同类事情似乎常发生在纳博科夫身上,让他窘迫不已。对于一个在圣彼得堡长大、娇生惯养的俄国贵族后裔来说,剑桥的学生生活实在难以忍受,尤其是宿舍里的寒冬。他写道:“冬天的寒冷让我苦不堪言……早晨起来,水罐里总是结着一层薄冰,用牙刷轻轻地一敲,薄冰立刻成为碎片,把水罐弄出叮当的响声。”

也许这种叮当声还悦耳,但每天早晨起床,是一场逃避不了的磨难。纳博科夫身穿单薄的睡袍,胳膊下面夹着一包浴具,打着寒噤从宿舍走到浴室,途中要穿过那个狭窄的三一巷。由于他喜欢潇洒,拒绝像英格兰人那样贴身穿羊毛衣,所以他身上穿的那件从伦敦买的紫红色睡袍,必定让他经受零度以下气温的考验……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5张图片-非凡网

✦ “穿那种英格兰贴身羊毛衣,剑桥怎么可能浪漫。"

也许,当年徐志摩站在国王学院桥边的那棵古树下,观望那些头戴黑方巾、身披黑披袍的剑桥学生的时候,未必没有看见纳博科夫的身影在他的面前走过。也许,在1921年初夏的某一个清晨,徐志摩可能与穿着紫红色睡袍的纳博科夫在三一巷的拐角处不期相遇,但彼此并不认识。

两人擦肩而过,各自走向一个未知的命运。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6张图片-非凡网

© 当时的剑桥,空气里充满了理论战争的硝烟

人们很难想像,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剑桥并不像今天这么平和宁静。在那时,这里是一个充满激烈理念冲突的地方,空气里充满了硝烟—— 思想和思想的交锋同样是真正的战场。从纳博科夫的回忆和其他剑桥人的记载中,我们多少可以领略到当时的气氛,在这里,英国同学奈思毕特的出场尤其关键。

奈思毕特信仰社会主义,这样的年轻人在剑桥大学的中间很普遍,他们都想从纳博科夫的口中了解一些关于俄国革命的事情。奈思毕特经常找纳博科夫聊天。这人身材修长,举止优雅,显然来自有教养的家庭。两个人聊天的时候,奈思毕特会不停地摆弄他的烟斗,一边抽烟,一边耐心地听着纳博科夫对俄国革命的抨击。

奈思毕特倚在壁炉旁边,把烟斗在壁炉台上磕了几下,叩出里面的烟灰,他的两条长腿换了一个姿势,又重新悠闲地交叉起来;那两只手始终不停地动作,他不慌不忙地把烟丝装好,打火,点燃,深深地吸上一口,这才把烟斗从口中拿开,说道:

“你家人的不幸,我说过我很同情,但你别忘了,列宁发动的是一场从未有过的革命,革命能不流血吗?何况,资本主义国家对苏维埃新政权进行了全面的封锁,特务间谍天罗地网,时刻在威胁着它的生存,你说它能不整天紧张,有过激的反应吗?再说,从前的沙皇统治残暴不残暴?列宁推翻的是沙皇统治,还有你们这些白俄贵族,要不然,他怎能让工人农民当家作主?”

纳博科夫寸步不让,他说:“像你这样整天坐在安乐椅上的社会主义信徒,不如搬到苏联去住着,你去亲身体验一下苏维埃政权的厉害好不好?我敢打赌,列宁会把你这样的知识分子全部赶尽杀绝,就像农民捕杀野兔那样毫不留情,到时你还唱什么高调?刚才提到沙皇时代,我告诉你,即使在沙俄最黑暗的年代,我们还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可是现在呢?现在……”

奈思毕特把烟斗从嘴里拿出来,在空中做了一个优雅的手势,打断了纳博科夫的话。

他笑着说:“恕我直言,自由言论从来就不是贵国的传统,这和布尔什维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换个话题吧,我一直想问你,你怎么看马雅可夫斯基?”

奈思毕特一字不差地背诵了马雅可夫斯基某首诗,纳博科夫听罢,沉默了一会说:“马雅可夫斯基的语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很有力量,我承认他的原创性超过鲁伯特·布鲁克,不过,我本人更喜欢普希金……哎,先不要转移话题,你们英国人对俄国的了解太过肤浅……”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7张图片-非凡网

表面:“你们英国人对俄国的了解太肤浅。”

潜台词:“你说的有道理,但我不认输。”

在英国同学中,奈思毕特最早成为纳博科夫的朋友,说不定也是他惟一的英国朋友。有了这个当地朋友的引导,纳博科夫才有幸进入剑桥大学的特有文化圈,也才有幸了解并且遵守剑桥本科生的那些不成文的禁忌。本科生的这些禁忌不但繁复,而且让纳博科夫,也让今天的人觉得怪异。比方说:

禁忌之一:在任何情况下,见人都不握手,不点头,不问早安。碰见熟人,包括碰见教授的时候,咧嘴一笑,或者高喊一声就行了。(做作!)

禁忌之二:无论天气有多冷,外出不得戴帽子,不得穿大衣——这一条其实不易遵守,原因是纳博科夫最不喜欢穿英格兰毛衣,他不穿大衣就得感冒。(逼着我穿贴身羊毛衣?)

禁忌之三:不得被学校制定的任何规矩所束缚,绝不循规蹈矩,晚上需要翻墙时,就翻墙。(神经病啊 !)

纳博科夫对英格兰贴身的“羊毛衣“的憎恶,在自传《说吧,记忆》里表露无遗,来看看年轻的纳博科夫的”时尚观念“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诱使我贴身穿上使英国人秘密地保持温暖的“羊毛内衣”。穿大衣被认为是女人气。一般的剑桥本科生,无论是运动员还是左派诗人,通常的穿着都有坚固结实和颜色暗淡的特点: 鞋子是厚厚的橡胶底的,法兰绒裤子是深灰色的,叫做“jumper”的、穿在诺福克式外衣里面的对开襟针织厚运动衫是保守的棕色的。我想可能被称做同性恋的一帮人穿的是旧的浅口无带皮鞋,极浅的灰色法兰绒裤子,亮黄色的“jumper”和一套上好的套服的上装。

我年轻时对衣着的专注已经开始减弱了,但是,在俄国的正规风气之后,穿着浅口便鞋四处走动,可以免用吊袜带,衣领缝在衬衫上,似乎是件挺好玩的事情—在那些日子,这是大胆的创新。我懒散地加入的这种微带化装舞会式的活动给我留下的印象太微不足道了,如果按这样的格调写下去会是很乏味的。我在英国的大学生活的故事其实是我努力成为一个俄罗斯作家的故事。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8张图片-非凡网

《说吧,记忆》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王家湘

奈思毕特身上有一种颓劲,这叫纳博科夫很钦佩,但他很快就明白,除了在文学上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两人可以彼此欣赏之外,在政治上,自己永远不可能与这位朋友志同道合,更不必说在经常的辩论中说服他了。

那个时代的剑桥大学,像奈思毕特这样的左翼知识分子有一大堆:费边社会主义、共产党、工党、女权主义、布卢姆斯伯理团体(Bloomsbury Group)、使徒会、邪学社、裸体派等,这些人聚在一起时,总是进行无休无止的思想辩论。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以后,这些英国人全都对俄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注意到剑桥大学新到的几位俄国留学生,这些俄国学生是尾随父母,来到西欧国家避难的青年。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9张图片-非凡网

© 当时剑桥著名的布卢姆斯伯理团体 (Bloomsbury Group)

图中可以看到很多日后的大作家

诸如:伍尔夫,E·M 福斯特

(二号搜集材料时,还发现了很多裸体派的图片,不能给你们看。)

然而来自异国的兴趣,并没有办法感染我们的纳博科夫,他既无法融入左派的学生团体,对于积极向他靠拢的右翼学生,又觉得这些人一个比一个浅薄,让他倍感不屑。而对那些失去家国的俄国同胞,纳博科夫则尤其感到失望,他们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一面为自家的房产地产被剥夺一事痛心疾首,一面却弄不清自己究竟是反对克伦斯基,还是反对列宁。

纳博科夫成为小说家以后,他惯常使用分身术或折射法,把自己内心最隐秘的东西投射到小说的人物身上。而且,当纳博科夫笔下的人物是一位作家,那么在这个作家创造的文学人物身上,我们就能捕捉到更多的蛛丝马迹。翻开《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第七章,主人公奈特在他自己的小说里,叙述他/纳博科夫?——在剑桥大学时的心里状态:

我大脑里的天窗、盖子、门无时无刻不是一齐敞开的。多数人的大脑都有星期天,我的大脑却不肯休半天的假。这样持续不断的警醒给我造成了极端的痛苦,后果很糟糕。一件平常不过的事,轮到我,就变得极其复杂,它会在我的大脑里勾起一连串的联想,拐弯抹角,莫名其妙,一点实用价值都没有,因此,我或者干脆放弃不做,或者由于精神过于紧张,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10张图片-非凡网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谷启楠

有一天,纳博科夫在剑桥逛旧书店,发现一部四卷本的《活着的俄语词典释解》,如获至宝,当即买来,他发誓每天读十页,一直不停地读下去。因为在这段时间里,纳博科夫忽然陷入一场巨大的恐惧之中,这是他离开彼得堡后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面对流亡这个铁打的事实,面对他自己永远可能要流亡下去的前景,二十岁的纳博科夫心里,产生了种种不祥的预感,他惶惑起来,不断地问自己:万一我失去了母语怎么办?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11张图片-非凡网

© 勾起当时年轻的纳博科夫乡愁的四卷本的《活着的俄语辞典解释》

语言,惟有语言,才是他从俄国带来的财富;尤其对于志在写作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语言,那不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吗?纳博科夫开始失眠。

每天晚上回到宿舍,他把《活着的俄语词典释解》、普希金诗集、果戈里和托尔斯泰的著作都一一摊开,摆在床上,他自己则坐在这些书的中间,像发了疯似的阅读俄国文学,翻来覆去地读,一直熬到天亮 ……

与这样的经历相比,徐志摩笔下的欧洲和剑桥大学,好像是另一个世界,它往往让人想到明信片上的风光,想到职业摄影师的镜头,那是在合适的光线下捕捉到的理想画面,明暗对比、色泽浓淡都有安排,恰如一个旅游者的梦。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12张图片-非凡网

粗粗算过,这两个年轻人——纳博科夫,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的时间,前后既有重合,也有相隔不出三四年的。在这几年里,英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实验,正如布卢姆斯伯里成员的裸泳,已经在剑桥内外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剑桥的右翼保守派学生不时地和布卢姆斯伯理团体发生冲突,打砸抢这一类的事也时有发生……

徐志摩的诗歌生涯也始于剑桥大学,奇怪的是,他和纳博科夫都是外国留学生,又差不多同时都在剑桥,为什么这两个人眼里的剑桥大学,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这里面反映的是诗人性格上的差异?还是生活遭际的不同?抑或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使然?

同纳博科夫在文化冲突中唤醒与语言和文学的强烈责任感不同,徐志摩吟诗赏月,自娱自乐的方式,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机会融入剑桥那个特殊的小社会,这当然也许还有其它的原因,但无论如何,毕竟,旅游和流亡,两者之间存在天壤之别,徐志摩从来没有像纳博科夫那样,参与那些充满硝烟的辩论,被卷入大学生中间无处不在的思想冲突之中。

全文完

文章出自学者刘禾《六个字母的解法》

编辑时有酌情删改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13张图片-非凡网

《六个字母的解法》

作者:刘禾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转发今天的这条推送到朋友圈,并留言的读者们

纳博科夫的责编们有两个礼物送给你们

首先,会抽选三名幸运读者,赠送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

《文学讲稿》

《俄罗斯文学讲稿》

《〈堂吉诃德〉讲稿》

其次,责编们做了一个纳博科夫的主题公众号

大家可以扫描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码关注纳博科夫公众号

今天,去京东购买纳博科夫的作品,可享受特别品类日优惠哦

京东文学/社科/少儿/文教,每满100减50,叠券更优惠。

亦可点击 下方【封面】直接购买纳博科夫最新作品,《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14张图片-非凡网

《纳博科夫 文学讲稿三种》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15张图片-非凡网

《文学讲稿》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16张图片-非凡网

《俄罗斯文学讲稿》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17张图片-非凡网

《堂吉诃德讲稿》

徐志摩:那时的剑桥浪漫温馨 纳博科夫:呵呵-第18张图片-非凡网

上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

标签: 普希金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