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他早年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人成立创造社,并于1922年3月创办《创造季刊》。出版的诗集有《女神》《瓶》《前茅》《凤凰》等,历史剧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蔡文姬》《武则天》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郭沫若出生在四川乐山。他的父亲郭朝沛特别擅长理财,郭家在当时是远近闻名的大财主。他们家的后园里有一座家塾“绥山山馆”,郭家的孩子们都在那里接受启蒙教育。郭沫若五岁的时候,父亲便带他去拜师:先是点燃一对大红的蜡烛,烧三炷香,然后是父亲按住他,在孔子的牌位前癒几个响头。
他还在莫名其妙地东张西望呢,就已经完成了当地人称为“穿牛鼻”的拜师仪式。家塾中总共有十多个孩子,数郭沫若最聪明,也数他最顽皮。刚上学,觉得新鲜,他主动去书房,可是不到四天就逃起学来。郭家家教严,逃学肯定是不行的,他在小伙伴们一片“逃学狗,逃学狗”的讥笑声中,被父亲呵斥着重新回到书房。
没过多久,他又在书房里变着法儿捣乱。私塾先生见了,嘴里说着“不打不成人,打到做官人”,手里的板子就落到郭沫若的头上。不一会儿,他的头上便浮出许多包。他回家向母亲哭诉,母亲心疼得不得了,一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伤处,一边教育他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
在严师与慈母的教育下,郭沫若很快对读书产生了兴趣。他发蒙时读《三字经》,之后读四书五经,还有唐诗、宋词和古文。《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他都熟读成诵,尽管其中有的篇章他不理解,但这为他的旧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郭沫若脑子好使,一点就透,常常受到私塾先生的夸奖。
他白天读经,晚上诵诗,隔几天还要上一次诗课,内容是对对子或者是学做试帖诗。那些绝句呀、律诗呀,韵脚限制得非常死,开始,郭沫若一见到这些就觉得头昏脑涨。久而久之,反而不再对它们那么反感了。九岁时,郭沫若开始学着做五言、七言诗,并且很快喜欢上了王维、孟浩然、李白、柳宗元,却不喜欢杜甫,“更有点痛恨韩退之”。
十多岁的时候,他开始读一些现代书刊,再读那些深奥的古书也觉得比以前更有条理了。郭沫若十三岁考人乐山县高等小学,后来赴日本留学。当时的日本正在走向极端反动,而郭沫若又是一位革命者。他到日本时间不长就被捕了,后来虽然获得释故,但一直受到军警的监视,心理压力非常大。
同时,他在经济上也很困难,主要靠发表文章获得微薄的稿费为生,有的时候穷得连纸和笔都买不起。就是这样穷困,他也没有选择沉沦。他怀着对祖国要有所贡献的赤子之心,把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到历史和古文字的研究中。他在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中取得巨大成果,并推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
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此外他还著有剧作《棠棣之花》《屈原》等,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
标签: 郭沫若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