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年少只道背诗苦,成年后才读懂他藏在诗中的悲欢

非凡网 50 0

1

古今中外,研究杜甫和杜甫诗歌的人不在少数,从白居易、金圣叹,到鲁迅、闻一多……杜甫对后人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创作上,更多是在精神和思想方面。

美国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他在某些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

杜甫出生在大唐盛世,他短暂的一生崎岖坎坷,既目睹了“开元盛世”带来的繁荣,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

他的诗既是生活实录,也是心灵的印迹。若仅仅从字面意义读懂杜甫的诗并不难,但想要透过文字读懂杜甫,则需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在这种要求下,冯至无疑是研究杜甫的合适人选。

冯至自小聪慧,童年时期就熟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书,12岁开始写诗,16岁考上北大。

20世纪初期的中国,腹背受敌、千疮百孔。

冯至和许多有才华的青年一样,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命运。他热爱祖国,嫉恶如仇,发表了一系列揭露黑暗、追求光明和美好新生活的作品。

大学毕业后,冯至远赴德国求学,顺利拿下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返回祖国投身教育事业,抗战时期曾四处流亡。

这一系列的生活变迁,让冯至能够更好地理解在唐朝时期同样颠沛流离的杜甫,从而在某些方面产生共鸣。

在艰苦的环境下,杜甫的作品和人生经历,带给冯至很大的慰藉。

他想让更多人了解杜甫的精神,并从中获得力量,因此写下《杜甫传》。此书出版后,受到了一致好评。

有一次,毛泽东见到冯至,握住他的手说:“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2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很多人想到他,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终日忧国忧民,长吁短叹的穷困老人形象。

然而在冯至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比如童年的顽皮天真,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郁郁寡欢和晚年的辛酸沧桑。

《杜甫传》:年少只道背诗苦,成年后才读懂他藏在诗中的悲欢-第1张图片-非凡网

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到“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杜甫从一个富家子弟渐渐变成一个穷苦老人,他的诗写的是自己,也是大唐王朝的万千气象。

和许多伟大的文学家一样,杜甫在世时并没有得到很多关注,他和千万个普通人一样,面临一个又一个难关,在梦想与现实之间苦苦挣扎,历经岁月的洗礼,尝尽生活的百般滋味。

可是,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杜甫都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和拮据的生活打倒,而是一直保持希望和乐观,活到老,热血到老。

所以,他的诗尽管悲哀沉痛、蘸满血泪,可是读者并不觉得意志消沉,反而倍感鼓舞。

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杜甫踏上了流亡之路。他跋涉在艰险崎岖的古蜀道中,每天在山谷里摘野果子充饥,挖药材续命。

也正是在这最困苦的一年,他充分接触到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深刻体会到百姓的哀乐和期盼,写下著名的“三吏”、“三别”,至今仍绕梁不绝。

无论是内容的深刻性还是流传的广泛性,杜甫的诗都超过了他的前辈和与他同时代诗人的作品。但是,这些瑰丽之作很多年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晚唐时期,大文豪白居易大力推崇杜甫,他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中写道:“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但这番捧场依然没有激起太大浪花。

一直到了北宋,杜诗才出现了一批拥簇者,他们四处搜罗、精心审定,将这些诗收编入册,逐渐广为传颂,奠定了杜甫“诗圣”的地位。

3

一个人的一生是丰满鲜活的,仅用一本薄册来概述未免片面单调。

明知如此,冯至在创作《杜甫传》时却并没有发挥想象,而是努力站在史学家的位置上,坚持不违背历史,空白的地方就任由它空白,不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尽力向人们还原一个生活在唐代的杜甫,弘扬他的精神。

在浩如烟海的“杜诗”研究著作中,冯至的《杜甫传》篇幅不大,却凭着严谨凝练的文风,在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平淡的人生总是相似,伟大的灵魂却各自不同。行走于世间的五十多年中,杜甫将自己的思想凝聚成永不开败的花,世代相传、永垂不朽。

随着历史不断推进,一个个王朝崛起与灭亡间,有形的城池逐渐灰飞烟灭,而无形的文化却像一把不可摧毁的利剑,穿透千年,打磨成为不可摧毁的精神与信念,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不断向前。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回过头去读一个历史久远人物的传记,看起来似乎对眼下的生活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但是,当我们静下心,细细品味这位伟大诗人面对人生起起伏伏时的态度,以及他对生命的诠释和理解,会意外发现,其实人生不过如此,无论什么困难,到最后都会迎刃而解。

《杜甫传》:年少只道背诗苦,成年后才读懂他藏在诗中的悲欢-第2张图片-非凡网

也许,这就是阅读带来的最大意义。

接下来的时间,让我们跟随冯至的文字,重回大唐,回到那个辉煌与衰败并存的岁月,看看在那个时代,杜甫是如何生活、如何奋斗的。

愿我们能从浮光掠影里,捕捉到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价值,从容面对生活。

标签: 杜甫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