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神采 ——读蔡旭先生的散文诗集《顺流而下》

非凡网 24 0

  灵动的神采

   ——读蔡旭先生的散文诗集《顺流而下》

  身居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会长的蔡旭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不懈地对散文诗创作和探究,取得骄人的成绩。最近又出版了第十八本散文诗集《顺流而下》。夜静时读之,逐渐地进入了意境,一股股柔风逸气轻拂心灵,时而又不乏荡气回肠。

  一

  《顺流而下》录下的是21世纪第一个10年作者的四本散文诗集中自选的精品之作。“而写作,就是在顺流而下中逆水行舟,把可感可叹可歌可泣可赞可弹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那些情,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笔,划出一条自己的轨道。”本书共分六辑,分别是:散文诗的师友们;世界在我眼中;用笔直播城市;走在家乡的海摊上;伴着椰风轻唱和心底的微澜。索取素材是俯首拾得,顺手拿来,极为轻松。情感和思想浑然一气,人情世事,流风逸草,亦吟亦唱,寄托深远。在音乐的律动里,一边抒情,一边诉之哲理。让读者受之启发,得到共鸣,触发反思。

  二

  人秉七情,感物斯应。情感乃散文诗的血液,惟有抒情,散文诗的血液方可汩汩流动,方可起伏跌宕,也才富有生命力和美感。书里的师情、友情、爱情、亲情,还有对大地山水自然之爱,情真意切,爱重意浓,淋漓尽致。师友之情虽写的是作者与之交往的某个侧面,可着笔的皆是“以海的浩瀚与深厚,细腻与轻盈,讲解他的梦”(《有关海梦的印象》)的师长,敬仰有加。对爱的坚守则是“几十年来,我为这条坚守而洋洋自得。”(《同美女的一次合影》)对家乡方言的感怀是“它是流淌的血,它是晒出的盐。”作者正是这样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到具体的对象上,渗透字里行间,让读者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诸多器官得到良好感应,从而让深邃的思想和知觉得到充分的展露。

  三

  对生命价值的诉求,这一诉求又同具象辉映成趣。生命价值是文学艺术也理所当然是散文诗永恒的主题。在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的墙壁,就刻有“认识你自己”。世界散文诗自1869年波德莱尔出版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开始,有了140多年历史,而在中国自1917年沈尹默创作的《月夜》起,也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鲁迅的《野草》,冰心的《往事》,以及柯蓝的《早霞短篇》、郭风的《叶笛集》等作品无不是作者对生命价值的考究和自我形象以及社会印象的光照和折射。在《顺流而下》里也层出:“他的眼中,装的是一个地球的景仰。”(《与乔丹相会在公牛队球场》)“光阴可以改变山的容颜,但历史的砖石砌成的信念,一笔一画都不会改变”(《山兜娘娘庙的墙》),诉求了生命价值之因子,镶嵌或照映了作者对待人生的态度和思想。

  四

  为一场了无踪迹的小雨写一首散文诗。“这雨太小了,只能打湿它自己/落在地上,谁也看不见/落在湖里,无丝毫皱痕/落在眼镜片上,一点也不妨碍……尽管了无踪迹,尽管看它不见,但你总不能说,它没有来过。”(《雨,总算下过了》)一场了无踪迹的再小不过的小雨,几乎完全可以忽略去。然而,难道这不也是一纵即逝的一次小情感、一件小事情、甚至是一个小人物吗?轻轻地来,轻轻地去,了无痕迹,不给人们留下一点记忆,却毕竟来过。有人说纯粹写景和琐碎言情毕竟是偏锋,好诗纵要有历史感,横要有现实感。难道说这一首散文诗对现实没有所感慨、不具有普遍意义?它确实写出了个人的风格也通向了大众。

  五

  哲理作为蔡旭先生鼓吹散文诗抒情、哲理、音乐性的三大要素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散文诗要有机的包含哲理性,需要的是作者应具有相当高的悟性。这种悟性是多点面的,只有多点面的悟了才会产生蕴含哲理的境界。诗之哲理又必须是社会的、大众的,要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宛如情感一样发自诗人之肺腑,必须为现实所用,并通过“喻体”放射出哲理的光辉。“她明白最需要走路的鞋,才是最需要修补的鞋。”不需要走路鞋已失之真正意义,何需补?“沙漠也能淹死人”,这里的沙漠指的是人才的沙漠,可喻为人才缺乏,也可喻为人才被埋没,是从现实中发掘的哲理警句。

  六

  散文诗同诗一样应创造出精美的意象,必须通过意象来引人想象和思考。散文诗凭借舒放而简约的语言,意景交融的意象,在读者心灵中激发感应,并且能够一刹那间唤起天人高度的一致与和谐。“一片天上飘来的云彩,落到一位黎族老妈妈的腿上。”“把她善良的心,美好的梦,单纯的满足与倾心的微笑,织进了黎锦。”“织进了简陋的土地,简朴的生活与简单的快乐。”(《路见黎族老妈妈织锦》)“即使我瘫倒在地,也不会变成酱香型的人。”(《一次被酒打到的经历》)是这些意象的美感,成为飞向读者心灵的翅膀,让读者感应,与读者共鸣,让读者的心灵得到了和风旭光般的抚慰。

  在当今这个喧嚣的时代,蔡先生痴守着散文诗这方土地,又独成一隅风景,值得可圈可点、可歌可泣。“沿着你的脚迹,跟上我的脚迹。”但愿后者居上,共同为散文诗创造出更美的一方风景来。

标签: 冰心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