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讯(记者 杨帆)据台媒东森新闻报道,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寿90。原先只以为是天气多变、气温偏低,到医院检查後决定住院静养,没想到疑似有些小中风,肺部感染、转进加护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儿们也从国外赶回,谢绝采访,结果1天之隔,这位作品多选入课本、文坛的“璀璨五彩笔”就过世,亲人与文坛好友都十分伤痛。
驰骋文坛半个世纪 《乡愁》是其代表作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半个多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余种。其中最著名有《乡愁》。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雷佳演唱了由诗歌改编的歌曲《乡愁》。
曾做客华西都市报 12年前陪爱妻峨眉圆梦
最近10多年,余光中频频来内地采风及参加各种文化学术活动,中国的诗歌重镇成都是他非常喜欢的城市,他的身影频频出现在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胜古迹。早在2005年2月,余光中还做客华西都市报接读者热线电话,四川读者对诗歌的热爱让当时这位78岁的诗人感动不已。也就是在那次来成都的时候,余光中还陪夫人圆梦峨眉山。当年2月25日,余光中及夫人还有洛夫、犁青、李元洛等友人一行来到了峨眉山游览胜地,他们不仅挥毫泼墨为自己的游览足迹留下纪念,余光中先生更是畅谈自己与妻子范我存在四川相识的浪漫故事,所有人无不感叹二老令人羡慕的甜蜜生活。
余老的妻子范我存女士在游山之时,也曾接受了华西都市报记者的采访。“在我10岁那年,我和家人一起游览了峨眉山,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峨眉山是一片鲜花盛开的世外桃源。”当诗人们游览了峨眉山博物馆后,范女士要为峨眉山博物馆题词留念,此时,余老悄然走来,亲切地搂着妻子的肩膀说:“让我来帮你想句话吧。”说完,余老沉思片刻,突然一拍手说:“有了,你就题,‘我的小脚印还在金顶上吗?64年后重游峨眉范我存’”此言一出,众人都鼓起掌来,博物馆的陈馆长大呼:“这就是诗啊!真的太美妙了!”
于是范女士提笔写下了这行娟秀小字,她微笑着说:“这是我的一片童心的写照。”看见爱妻很满意,余老也很开心,他说:“她一直告诉我峨眉山的美妙,告诉我山里的灵猴是如何的令人疼爱,所以此次到成都我们一定要来游游峨眉,算是圆她64年的梦,也让我见识一下峨眉的真谛。”也是在峨眉山上,余老还告诉大家,他和爱妻就是在四川相识的,为了纪念这段四川情缘,二老互相对话时还是说着四川话。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72.1.21
标签: 余光中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