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九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在高雄医院病逝,享年89岁。
不知看到这份讣告时的你,最先想起的是什么?
是那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那首被华语乐坛教父罗大佑谱成曲的《乡愁四韵》?还是那篇语文课本中记不清是否要求全文背诵的《听听那冷雨》?
相信很多国人都对这位当代中国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有着一份特殊且深长的共同记忆。
怀旧恋乡的大诗人,唯美抒情的散文家——是很多国人眼中的余光中。那样优雅温润的余老,似乎未曾以笔为剑,为反对坐视坐食传统而嘶声奋战;未曾与歌者杨弦联手,以一张《中国现代民歌集》掀起锻造现代华语乐坛的改革浪潮;未曾对音乐虔诚而挑剔、因拒绝二手曲而请求火车车长调低音量;未曾为四位爱女“担惊受怕”、将每个到访的男孩默默视为奸诈鬼祟的假想敌。
如果你也是那很多人中的一员,世界欠着你一个机会认识完整且真实的余光中。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1937年,9岁的余光中因战乱跟随母亲从常州辗转重庆。1949年,因内战形势严峻,回到南京的余光中随母逃往上海,转至厦门,进入厦门大学外文系,同年7月,又随父母迁往香港。1950年5月底赴台,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
少年的余光中与母亲
二十多年的颠沛流离,以离开祖国大陆告终。一年多后,漂泊游子满腔的苍凉与苦楚凝聚成了余光中的首部出版作品——诗集《舟子的悲歌》。
一张破老的白帆,
漏去了清风一半,
却引来海鸥两三,
荒寂的海上谁作伴,
啊,没有伴,没有伴,
除了黄昏一片云,
除了午夜一颗星,
除了心头一个影,
还有一卷惠特曼。
余光中对诗歌的爱是赤忱的。思乡,写诗;念母,写诗;恋人,写诗——所有深深拨动其心弦的震颤都经笔墨,化作了诗韵。年华正茂时,余光中更与人共创诗社,一同钻研诗歌文化,为推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而满腔热血。
1957年,“蓝星诗社”成员。左起:夏菁、黄用、吴望尧、余光中。
写诗的余光中,近乎是与此同时将灵感与情感平分给了散文。情、理、意、事、景、物,六项接通;弹性、密度、质料,样样讲究;更把创作与理论并举,惹得梁实秋一句惊叹“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雨在这里下着。雨在远方的海上下着。雨在公墓的小坟顶,坟顶的野雏菊上下着。雨在母亲的塔上下着。雨在海峡的这里下着雨在海峡的那边,也下着雨。巴山夜雨。雨在二十年前下着的雨在二十年后也一样地下着,这雨。
——《鬼雨》
余光中在台出版的散文作品
从扬眉少年到慈眉老年,半个多世纪,书过多少诗文,触动多少灵魂,改变多少轨迹?实在难以精确衡量。然而,如此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兼散文家的身份,却只是余光中的冰山一角。
198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与朱光潜(左)合影。
自1956年起,余光中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兼课,更受美国、澳大利亚等多国政府的邀请到海外学府讲学,长期投身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事业。在这期间,余光中将目光扩展到了中国以外、诗文以外,不仅翻译引进了众多优秀的国外文学作品(例如,中译王尔德戏剧《不可儿戏》,该剧演出在港台场场满座),还担任文学奖评委、主编多个文化杂志期刊、受邀出席多国文学交流、主办翻译研讨会,以翻译家、评论家的身份,推求中国文学的进步与创新,倡议对外来文化广采博取、兼容包并,真正做到了“融汇中西,通变古今”。
而跳出文学圈看,余光中个人对美术、音乐也有着非一般的热忱。
“用一个人的悲伤换来全世界的喜悦,那牺牲的代价,签在每一幅杰作上面,名叫文森特。”
——《破画欲出的淋漓元气》
为一抹明黄而译《梵高传》、为梵高而写详尽的普及推荐文。
2009年重版的《梵高传》(台译梵高为梵谷)
“最能够消愁解忧的寄托,不是文学,是音乐,不是古典音乐,而是民歌与摇滚。”
——忆1969在美国丹佛
因醉心鲍比迪伦而主持“世界之窗”电视节目,推广摇滚乐。
1917年在台北主持《世界之窗》节目。
彼时彼刻的余光中,已经远非诗人、散文家这样简单的标签能草草概括。
复杂,古往今来的大师无一不是如此。
斯人已逝,如今无人能有幸再与这位难以定义的文学巨匠面对面相识。但索性,世间尚有一种永恒,是为文字。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是今年九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和北京九志天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版上市的两本余光中散文精选集(附赠亲笔题词的藏书票和明信片)。小巧文艺的双封精装硬壳书,独家收录了余老自提笔成书以来五十多年的情感回忆与文坛足迹。这是诗人、散文家、翻译家、评论家——四重身份第一次在轻薄的纸页间水乳交融,时而缱绻,时而清丽,时而犀利,时而诙谐。一代文豪刚柔兼济、中西贯通的非凡造诣,以邻家阿伯般的亲切、和蔼、低调、淡然,在至纯至美的汉语中尽显无遗。
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零距离的灵魂接触。
余光中散文集《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
在《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中,你会惊讶地知晓,余老原来如此“出尔反尔”。生前,老先生曾经明确表示“不敢写自传”,只因“其实一生事迹不高明的居多,何必画蛇添足,一一去重数呢?又没有人勉强你写,何苦‘不打自招’?”却又用超过半世纪的恳恳字迹,留下了缱绻真挚的灵魂回忆——《月》便是这样一本非自传的自传。“抒情自传”“天涯蹑踪”上下两辑,记录了余老最铭心刻骨也最云淡风轻的私人经历。温柔如水的文字,带领读者穿林过海,出入繁华都市和原始自然,时而仰望头顶浩瀚星空,时而拥抱异国朗朗秋风,时而置身万人纵情歌唱……用语言的魔法,让读者跨越大洋与时光,循一条银光铺洒的秘密小径,回归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纯净与安宁。
余光中散文集《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
《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是另一番绮丽天地。在其中,你会诧异地发觉,《月》中纯情天真的余老原来还可以如此“风流不羁”。对于这点,余老也毫不掩饰,曾公开坦言自己是“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一》正可谓余老献给众缪斯女神的情书全集。“师友过从”“诗论文论”“谐趣文章”三辑,横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四维写作空间。四两拨千斤的笔杆,信手召来一首愤愤的摇滚、一幅灿黄的梵高、一句悠悠的古诗、一段怪奇的洋文,带读者一路漫步,走过半个世纪的艺坛起伏,在多元而深厚的文化天地,一同去相遇那些美得不可方物的艺术女神。
亲笔题字
明信片*藏书票
写在最后,给同为看书人的你:
无论时代如何进步,时间和死亡永远平等。人生,或长或短,或轻或重,终将化作一抔尘土,消散茫茫风中。此刻鲜活的你,如果也曾为他的文字、他的才华、他的灵魂所打动,但愿你始终记得,在月光下,曾有个少年飞驰穿过巴蜀林间;在海那边,曾有位老者彻夜思乡度日如年;而在这世上,你与我,永远有他留下的美好记忆,相伴相连。
What though the radiance which was once so bright
纵使,那曾经璀璨无比的光芒
Be now for ever taken from my sight
如今已从我的眼前被永远夺去
Though nothing can bring back the hour
纵使,没有什么能带回那一刻
Of splendour in the grass, of glory in the flower;
芳草的绚烂,繁花的辉煌
We will grieve not, rather find
都不要悲伤,我们会寻得
Strength in what remains behind
这遗留物中的坚实力量
摘自《花之辉煌》(Glory in the Flower)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作者简介
当代著名文学家,尤以一首《乡愁》为国内读者所熟知。长期投身大学教育事业;一生笔耕不辍,横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四大领域。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标签: 余光中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