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晓波章杰)14日,著名诗人余光中因病去世,享年九十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40多年来,余光中的《乡愁》被海内外中华儿女广为传诵。
2014年5月底,余光中来到河南洛阳。他先后参观了老君山、龙门石窟等地,还参加了在洛阳师范学院举办的龙门诗会。在游览龙门石窟时,余光中曾说,他想为卢舍那和洛阳多写几首诗。时隔一年,余光中兑现承诺,做长诗《卢舍那》,歌颂龙门,赞美卢舍那。
俯仰之间,卢舍那大佛让余光中先生思绪万千,张明灿摄影
践行诺言:为洛阳龙门石窟作长诗《卢舍那》
2014年5月底,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绿蒂、汪国真、屈金星“寻根中原”诗歌文化之旅来到洛阳。6月1日,余光中一行赶赴栾川老君山,与当地小朋友共度六一儿童节。6月2日,一行人游览了龙门石窟。当时,资深媒体人张明灿全程陪同。
“看到余老逝世的消息很难受,原本想来年再约到河南去。”昨日下午,大河报记者电话联系张明灿时,他这样说,“与余光中老先生接触的时间有限,但先生对文化的执着追求,让我非常感动。”
张明灿说,那天在赶往龙门石窟的路上,86岁的余光中先生凝望窗外,说自己对龙门神往已久。在景区参观时,看得非常认真,听讲解时也非常仔细。在奉先寺前,他凝望着卢舍那大佛,久久不语。直到后来,才知道,他当时被卢舍那大佛震撼了。
据张明灿回忆,当时余光中先生的原话是:“对龙门石窟我心向往之,今天看了,感觉不是喜出望外,而是在与想象进行一种‘兑现’,真是名不虚传!”
在龙门石窟参观过程中,余光中曾说,洛阳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等回去慢慢沉淀后,将这次来洛感受写成诗句,为卢舍那和洛阳多写几首诗。
2015年4月,余先生兑现了承诺,他的长诗《卢舍那》在报上刊发。《卢舍那》全诗共1300余字,是他创作生涯中少见的一首长诗。长诗辞藻华丽,文采飞扬,是写给龙门石窟的,更是写给洛阳的。
余光中先生一行人在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前留影,张明灿供图
龙门诗会:他特意用洛阳话朗诵古诗
余光中一行在参观完龙门石窟后,到洛阳师范学院参加龙门诗会。
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安锋,对当时的情景记忆很深。“大约当天下午4点多,余光中先生一行来到学校。”安锋说,诗会的现场布置很简单,但现场气氛非常融洽温馨,师生们都非常热情。当时,余老的身体很瘦,但看起来精神矍铄,言语中显得非常谦虚。
“本来给余老安排了一个环节,但他兴致很高,特意主动上台,给师生们讲解时用地方方言朗读诗词,他还用洛阳话朗读了《静夜思》,引来台下阵阵掌声。”安锋说,诗会上,时任洛阳师院党委书记时明德给余光中先生颁发文化顾问聘书,余光中先生为洛阳师院题词,并为师生们签名。
此外,安锋提到,这场诗会也是洛阳师范学院龙门诗会的开端,如今该校龙门诗会已经举办了四届。2016年,在第三届龙门诗会上,学生朗诵余光中先生创作的长诗《卢舍那》开场,向参会的诗人和嘉宾展示洛阳之美。
在获知余先生逝世消息后,安锋非常感伤。他特意找出当时余光中先生参加诗会时他拍的照片,在朋友圈内缅怀。
余光中先生在参观卢舍那大佛,张明灿供图
“生活在洛阳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昨日下午,著名诗人、辞赋家屈金星在接受大河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太突然了,心情非常复杂,与余光中先生的洛阳一行,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般。”
谈到洛阳之行,屈金星说,余光中先生的洛阳之行,还是有些遗憾,直到离开时,没有陪夫人范我存一起看一看洛阳博物馆。范我存非常喜欢历史文化,这些文物没能看成,是两个人的遗憾。其次,遗憾的是来洛阳迟了,余光中先生感慨自己生得太晚,没有亲眼目睹唐朝的盛世繁华。
大河报记者注意到,余光中先生在长诗《卢舍那》中,也写下了可惜我来迟了,迟来了足足十五个世纪。
屈金星提到,当时余光中先生说自己非常羡慕生活在洛阳的人,生活在这里的人,可以享受着这里文化的沉淀。“记得很清楚,余光中先生说,‘生活在洛阳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他说,当时,因为余光中先生来的时候,牡丹花期已经过了,没有看成,也是一种遗憾。“直到回台湾后,余光中先生还念叨着,一定要再来洛阳好好看看,陪夫人到洛阳博物馆转转,一起在牡丹花开的时候,好好感受感受。”屈金星说,但这个愿望再也不能实现了。
余光中先生在演讲,安锋供图
人物简介
余光中(1928—2017),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余光中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余光中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其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标签: 余光中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