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徐志摩 【摘析】

非凡网 23 0

  说徐志摩 【摘析】

  本段摘抄自作品——《杂的文》作者:韩寒

  从课本里大家都接触过徐志摩,老师说他是大才子。《再别康桥》是要背诵的。我对背诵的东西很讨厌,判别一个东西好不好的标准很简单,语文老师或者语文课本里指明要背诵默写的,那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大部分现代人对徐志摩的了解不是因为他的诗歌,是因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黄磊因为鼻子和徐志摩一样大,所以演徐志摩还挺那么回事,后来黄还深情演唱一首《我不知道风是往哪个方向吹》。我朋友说,这歌名那么长,不容易宣传啊,为什么不叫《我不辨风向》呢?我说,你傻啊,那是徐志摩的一首诗。

  徐志摩除了我个人觉得写得一般的《再别康桥》和相当差的第一个康桥版本以外,大家可能还会记得《雪花的快乐》,因为《人间四月天》里老朗诵来着,“飞扬,飞扬,飞扬“。徐的散文基本也是延续他情书的路子,所以更算不得好。他要赞美一炉子,就把炉子当成林徽因写就成了;同理,他要写这炉子不好,就把炉子当成张幼仪来写就成。

  基本上,徐的笔法就是向所有事物写情书。所以他的散文很啰嗦。

  徐以前不是这样的,1921年的留学让他接触到了西方的诗歌。没接触西方多久,1922年就回国了。两年的时间正是热恋期,让徐在西方待个二十年恐怕他也就没感觉了。带着西方的一些小东西回来的徐自然受不了当时的中国,但基本啥都没干,就使出了在西方模仿到的诗歌流派,开始唯美地写起诗来,人称“中国的雪莱”。关键是中国有雪莱吗?中国就是中国,雪莱就是雪莱,中国只有雪菜。徐的诗歌其实要比现代诗人的诗写得强很多,因为他想唯美,但时世又唯美不起来,两者一结合一变态,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徐的诗歌其实还留有旧诗的影响,无论是押韵、重点句的重复和格式上的对整,都没走太远。基本上生物都能看明白,这也是那时候新诗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如果徐活到现在,看见现在的新诗,肯定觉得他那次去北平选择的交通工具是正确的。

  我相信大部分人除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外没有读过徐的其他作品,人云亦云就跟着说他是个大才子。徐有才情是真的,大才子真的说不上,尤其在那个出文豪的年代,徐的这点小才华和欧洲几日游带回来的东西真算不得什么,泡妞倒是可以。对于男人来说,泡妞只是一种才能,而不是一种才华。

  这些是我高中时候看过,最近再次翻过他的作品后的感想。不能因为他姓徐,我就得网开一面。但有一个人,藏在这个事情里,沾了光,被更加严重地高估了,她就是林徽因。她的最大贡献是给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一个好听同时也不知所云的名字。至于她是一代才女,我更是没看出来。她的才能就是把那些雕虫小技和三脚猫功夫演变成了后世对她的肯定。她是势利的,现实的。我不喜欢这样的女子。徐按照她的意愿和原配离婚,她最后嫁了梁启超的儿子。李嘉欣誓嫁豪门,大家就都表示鄙夷,早知道,李嘉欣学着写写小诗嘛,反正写诗那么容易。林徽因还是个“建筑学家”,她的一点小诗文靠着徐志摩,建筑学上的小成就也是靠着梁思成,加上当时的什么学入门都比较容易,“老公老公我爱你,跟着你变成大才女”,这是比较简单的。她的诗和散文就更别提了。徐志摩模仿西方诗就已经走样了,她再模仿“中国的雪菜”,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她是“雪梨”,自然可想而知。不是男女平等吗,我们不能因为她是个女的就降低标准,字写顺了就叫大才女。

  那个年代里,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总也不能女子无德便是才啊。

  人也都死了,留下来的话也不知道真假了,天知道他们那五六个人当年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就是在当年,这些婚外情、嫁豪门、抛妻抛子自己反被抛、大牌间恩怨、几角恋能成为个好故事,这要在如今,肯定要被更加庸俗的世人骂死——炒作,这是陆小曼的经纪公司为了捧新人,号称蔡依林接班人的陆小曼的炒作!徐志摩要出诗集了,他和林徽因被偷拍了!但读者怀疑是徐的出版社自己安排人拍的!炒作啊……这样就多么的无趣了!

  让他们留在那年代吧。他们都只是那个人物辈出的年代里的小才情。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在这里本人要说一下,很多人为了在日志里糊弄一些没看过书的人, 不标明原创作者与作品,让大家以为那是博主的原创作品,这种做法虽无盗版那么严重,可这是对原创的极大不尊重,你喜欢这一段文字,就要尊重写这段文字的人。想要出原创作品就请自己动手创作。说这个为的是提醒大家读博文时多一个心眼。

  下面说的是有关于摘抄内容和作者的,本人并不是韩寒的忠实读者,充其量只是随意翻阅过他几本书,知道他书皮封面的颜色罢了,说实话,就我翻阅过的几本书来看,例如:《三重门》,《亲爱的洪水猛兽》,还有这两年出版的新书《我所理解的生活》。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优秀的或是划时代的作者,他的笔锋犀利但无味可回,字里行间有大师王朔的影子,可惜无可比拟不能与王朔同日而语。这么说吧,王朔的文字很痞,说出的脏话有时痞的令人惊异但回顾全文显得实实在在,我看得见他曾经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点点滴滴。韩寒时不时蹦出一些粗语来,让人看着不自然,有故意造作之感,让人觉得他只是在社会上混过一段时日罢了。但是我们这代年轻人更愿意看韩寒的作品,那是因为大家都浮躁了,静不下心今去回味任何东西,我们需要这类单刀直入的文字在繁忙之中带给我们冲击,带给我们笑点,带给我们共鸣与抨击。

  今日无心再次看见这段文字,与第一次看时的心境不大相同,决定好好坐下来分析分析自己的看法,有话好好说嘛。

  首先,作者单刀直入的说,“判别一个东西好不好的标准很很简单,语文老师或者语文课本里指明要背诵默写的,那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我相信不管好学生坏学生都一定会产生这个共鸣,但是作者忘了自己着重说的是徐志摩,前文更是点名《再别康桥》,可是这一句话分明说的是 ”只要是指明背诵默写的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我高一离开祖国赴美,但至今仍然记得朱自清的《春》和《背影》是要背诵的,我相信不仅我一个人可以清楚的记得《背影》里描述的所有细节,也不仅我一个人被此文的描述感动过。

  第二段中,韩寒提到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我个人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部电视剧当中除了黄磊其他的演员都很令人失望,与真实人物大相径庭。周迅一直是我非常欣赏的演员,但是这部电视剧我认为是她演戏生涯中最差的一部,我认为她完全没有吧林徽因这个角色理解透彻。 紧接着韩寒为了表述“徐志摩被世人高估了”这一观点,谈及他的朋友认为 “我不辨风向” 要比 “我不知道风是往哪个方向吹” 来的好,对于他朋友的这一观点我持绝对的赞成票。也就是说在第二段中,韩寒用他朋友的观点完美的达到了他低估徐志摩的目的。

  第三段,韩寒没有朋友相助,立刻就又变得偏激了。跟个不会写作文的小学生似得, 直呼徐写什么都只会延续他写情书的路子,说什么,“他要赞美一炉子,就把它当成林徽因来写就成。” 对于这一观点我认为简直是胡说八道,就算他徐志摩思想比泰戈尔还要跳跃,我也想象不出他是如何把炉子想象成林徽因的,要真是那样的话,人家陆小曼成什么了?煤灰?

  第五段中,作者又明显走上了矛盾的偏激之路。作者的意思是说徐由于只在国外待了两年就匆匆回国,没有从初恋里全身而退,因此矫情的开始玩起了唯美。并且作者强调,徐配不上“中国的雪莱”这一头衔,认为“中国是中国,雪莱是雪莱,中国只有雪菜”。关于作者的这一观点,我认为他和徐还挺像的,不同的是徐当时深陷初恋而作者是深陷文化大革命。我可以接受作者反对”中国的雪莱“这一头衔却不能接受作者将整个中国近代文学全盘否定。首先”中国是中国,雪莱是雪莱“ 这句话本身就是矛盾的,作者如何可以将一个国家与一个诗人作对比? 照他这么说雪莱成什么了?秦始皇?话说回来,”中国只有雪菜“ 这句话本人还可以勉强接受,我就把它当成作者想把中国文坛描述的具有乡土气息,毕竟雪菜营养价值丰富,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解毒消肿,开胃消食。

  后一段作者抨击徐志摩不过瘾,于是把林微因也拉下水。先是说她的名字好听但不知所云,这里我可要给作者补补知识,林微因这个名字取自他的祖父林孝恂。诗经《大雅 思齐》里有 “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一句,其中“太姒” 指的是周文王的正妃,其人聪明贤淑,分扰国事,严教子女。因此林微因的祖父原本为她取的是“徽音”意思是希望她能继承太姒的美誉。后来,为了避免与当时一位男性作者林微音相混,从1934年改为林徽因。由此可见此名并空穴来风,不知所云。后文中,作者又毫无原委的抨击道 “她是势力的,是现实的”。我倒想问问作者,一个势力的女人会在后来跟着梁思成住在北平那间小破屋只为完成《中国建筑史》吗?一个势力的女人会跟着梁思成四处奔波寻找古建筑吗?一个势力的女人会在抗战期间由于建筑系缺少研究经费而靠乞讨度日吗?不只是林徽因,民国那一批大知识分子当年都是在李庄操着一口标准的牛津英语衣衫褴褛的待了七八年。作者还在文中拿林徽因与李嘉欣作比较,且不说年代不同的问题,就算李嘉欣在民国,她能梁思成一起在东北大学创立第一个建筑系吗?她能让大哲学家金岳霖当她一辈子的邻居吗?她能拥有“太太的客厅”吗?她能像林徽因一样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拆古建筑之时对着吴晗破口大骂吗?林徽因字能不能写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是她设计了中国的国徽。

  民国时期的那一群人被作者说成是小才情让我有些义愤填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金岳霖的《中国哲学史》,王国维的《诗词史》,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史》。民国的那一批才子如果只有“小才情”,那么他们就是修正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的“小才情”,是空前绝后的“小才情”。

标签: 徐志摩诗集